[发明专利]复合石膏水泥生产新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19713.3 | 申请日: | 2012-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40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彭汉东;金周宝;苏兆祥;许浪 | 申请(专利权)人: | 彭汉东;金周宝;苏兆祥;许浪 |
主分类号: | C04B11/30 | 分类号: | C04B11/30;C04B7/2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200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石膏 水泥 生产 新工艺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磷化工副产石膏的改性,形成具有水硬性的胶凝材料,属于磷化工和建筑材料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在我国,工业废渣石膏,主要是磷石膏、烟气脱硫石膏、氟石膏等工业废渣的排放量,全年约2000万吨左右;到2010年将增至3500万吨/年;累计排放量近亿吨。如此巨大地排放量,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还对电力、化工等工业的可持续发带来严重的影响。如何解决这一久而未决的环境治理难题,国家早已安排大量人力物力予以攻关,但都收效甚微,直到目前为止,全国对工业废废渣石膏的利用量,还不到每年总排放量的5%左右。任重而道远。
1985年前后,国家科委、化工部等有关单位,在调整化肥磷钾比例的攻关项目中,曾联合下达了“用磷石膏生产硫酸和水泥”的子课题。目的之一就是要大量有效地吞吐废渣石膏。
早期研究指出了用磷石膏制取硫酸和水泥有两种不同的水泥品种,一种是用磷石膏制取普通硅酸盐水泥及二氧化硫;另一种是用磷石膏制取“含硫铝”硅酸盐水泥。前者在我国中试成功后已通过化工部部级鉴定;后者由前苏联的学者完成。它们的生产工艺大体相同,只是配料时,前者“铝氧率”要低于后者,生产工艺都十分复杂。
用磷石膏制取硫酸和水泥的工艺流程是:(1)原料选择、(2)磷石膏脱水、(3)生料配合、(4)生料制备、(5)旋窑煅烧、(6)水泥制备、(7)SO3浓度控制、(8)硫酸制备。
用磷石膏制取硫酸和水泥时,必须严格控制配料率值,这些率值包括:饱和率、硅酸率、“铝氧率”,另外还有一个普通硅酸盐水泥所没有的“硫化钙”率值,这个率值和游离石灰一样并和游离石灰一起,严重影响水泥熟料的最终强度,十分难以控制。还有,当原料中的P2O5大于1.5%以上时,熟料的强度就很难达到32.5#水泥;在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中,电耗、煤耗两大消耗也很难达经济指标。
实践证明,用磷石膏生产硫酸和水泥,弊大于利:(1)生产工艺十分复杂、(2)工厂总投资大、(3)配料率值多且难以控制、(4)硫酸难以优质,水泥难以高强、(5)生产成本高于传统制酸工艺、(6)当生产规模大到必须安装电收尘器时,“漏氧”超过4%时容易引起装置爆炸,生产过程存在安全隐患、(7)生产过程中,SO2气体的逸出会造成二次污染。由于上述原因,用磷石膏生产硫酸和水泥,建厂规模受到极大限制,推广与应用将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不足之处,提出了用工业废渣石膏生产“复合石膏水泥”的新工艺,并以磷石膏的应用为例,阐明这种工艺的特点。只要突破了对磷石膏的生产应用,其它废渣石膏的应用就迎刃而解了。采用本发明,不但可以达到大量利用废渣石膏的目的,还可以在简化工艺流程、节约建设投资的前提下,生产多品种水泥,满足市场需要。
四、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第一步、将工业废渣石膏原料在300-750℃温度下制备成无水硫酸钙;
第二步、在无水硫酸钙半成品中,加入硫酸盐类外加剂,制备成高强石膏水泥;
第三步、将高温冶金渣(水淬高炉矿渣、钢渣等)单独“粉磨”或与硅酸盐水泥熟料共同“粉磨”后,再与高强石膏水泥混合,即制备成“石膏复合水泥”。
利用这种火山类水泥复合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含硫酸钙的废渣石膏,制备多品种水泥;诸如硅酸盐-硫酸盐复合水泥、硫铝酸盐-硅酸盐-硫酸盐复合水泥、硫铁酸盐-硅酸盐-硫酸盐复合水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比较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的石膏复合水泥所用的主要原料,化学石膏、矿渣、钢渣等均系工业废渣,原料易得、价格低廉。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2、本发明的生产方法可靠易行,所需设备少,工艺流程简单,建厂周期短、投资省。
3、本发明中的大部分原料无需粉磨,而高强石膏水泥又采用中、低温煅烧,节煤省电;既环保,又节能,有优良的技术经济指标。
4石膏、复合水泥的抗压强度,在32.5兆帕以上,具有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相同的力学性能和使用性能。抗硫酸盐性、耐磨性等到性能还优于普通硅酸盐水泥。
本发明结合实验做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汉东;金周宝;苏兆祥;许浪,未经彭汉东;金周宝;苏兆祥;许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97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缸节流缓冲一体化结构
- 下一篇:一种低成本的广角摄像头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