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立点对点连线的系统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19351.8 | 申请日: | 2012-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03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郭启铭;高于立;杨健智;张生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物联智慧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H04L29/06;H04L12/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吴孟秋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立 点对点 连线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立点对点连线的系统与方法,尤指一种辨识联网设备以建立点对点连线的系统与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进步与因特网的普及,使用者可以预先于欲监视的场所架设网络摄影机,并经由因特网在世界各地监看网络摄影机的影像,且当紧急情况发生时,使用者也可利用与因特网连线的警报系统通知当地的应变中心采取紧急措施以避免紧急情况失控。虽然因特网在打击犯罪以及保全证据上具有绝佳的利用价值,但已用的网络摄影机需要搭配网络配线,若欲将保全设施应用于一般住宅内,则必须安装复杂的网络配线以将网络摄影机配置于居家的各个角落。针对上述缺陷,目前市场一般采用无线局域网络将各个网络摄影机连线,由于不需要实体的网络线,故免除了复杂的安装工序。但无线局域网络并非毫无缺点,因为无线传输是以电磁波作为数据传输的媒介,而在室内电磁波会受到墙壁与楼上及楼下之间的空间阻隔,导致无线传输的使用区域受到限制。
由于不具有实体网络线以及无线局域网络的缺陷,电力线传输(Power Line Communication)被视为未来提供宽带网络接取的最后一英里(Last Mile)解决方案中最具竞争力的技术之一。电力线传输,顾名思义是指利用住宅中既有的电力线传输高速率的数据、语音与视频多媒体服务的一种通信技术,该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利用4MHz至21MHz或2MHz至30MHz频带范围传输信号,在传送端利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将通信信号加以编码与调变,然后在电力线上进行数据传输,在接收端首先经过电力线耦合器及高频滤波将调变信号滤出,并经解码与解调变之后,就可得到原来通信信号。因为不需再布网络线且信号强度不受室内障碍物的阻隔而影响,故能够省下高昂的架设费用且无收不到信号的可能。与电力线传输相关的专利案可参阅美国公开专利第US2005/0047379号以及美国公开专利第US2004/0186908号。
虽然电力线传输能够充分利用电力线,但为了连线配置于不同位置的网络摄影机,电力线传输可搭配点对点技术(point-to-point)来实现通过因特网监控家中的影像的目的。请参阅中国台湾公开专利第M382669号所揭示的一种网络影像监视及设备控制系统,该系统包含有一摄影装置、一电力线网络桥接器、一第一路由器、一第二路由器、一点对点服务器与一监控装置。该摄影装置摄录影像后将该影像压缩成数字影像信号,并将该数字影像信号传送到电力线网络桥接器,再经由该第一路由器连接至因特网。当摄影装置连接至因特网后自动连接至点对点服务器,该点对点服务器会对连接摄影装置的第一路由器打洞(hole punching),而当监控装置连接至因特网后也自动连接至点对点服务器,该点对点服务器会对连接监控装置的第二路由器打洞(hole punching),经过打洞程序后,该摄影装置即可建立与监控装置的直接连线,也即,该摄影装置不需经过点对点服务器即可将影像信号传送至监控装置。
虽然上述前案所提出的系统能够通过电力线将摄影装置和监控装置连线,但该系统的点对点连线机制仅能应用于同服务提供者所营运的点对点服务器,或具有相同软件的联网设备上,因此,在网络设备以及联网设备的扩充性以及兼容性上即受到极大的限制。为克服上述缺陷,先前技术提出一种点对点网物联网连线平台,该平台具有一管理服务器、多个点对点服务器,以及多个具备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的近端设备与联网设备,其中,该管理服务器与这些点对点服务器通过因特网建立连线,且该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能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在实际的运作模式中,该联网设备内建有一组识别代码(ID),并于开机后自动与该管理服务器连线并登录该联网设备的信息于该管理服务器中,该近端设备输入该联网设备的识别代码(ID),即可向该管理服务器请求与该联网设备连线的点对点服务器的地址,该近端设备依据该地址连线该点对点服务器,由于该联网设备与该近端设备具备可兼容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该点对点服务器得以顺利地建立该联网设备与该近端设备的连线。
虽然前述系统解决了网络设备扩充后的连线问题,但由于各个所述联网设备各自有一组识别代码(ID),当配置的联网设备数量增加时,识别代码(ID)的组数与复杂度随之增加,例如超过10位数字或英文的组合。当使用者欲选择一联网设备进行监控,即必须在该近端设备输入对应于该联网设备的识别代码(ID),即使该近端设备为一智能型手机,位数过多的识别代码(ID)也造成手动输入过程过于繁复而无法快速地建立近端设备与联网设备之间的连线。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物联智慧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物联智慧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93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实现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HiNOC设备及其实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