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承台结构及所述混凝土承台结构的构建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19186.6 | 申请日: | 2012-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13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锋;闵坚;施俞安;赵欣;李国富;吴金强;李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国电南自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7/14 | 分类号: | E02D2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李世喆 |
地址: | 210009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结构 构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承台结构及所述混凝土承台结构的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型工程建筑越来越多,建筑也越来越高。高耸结构会对承台产生很大的拉应力,使承台发生损坏。为了克服这种情况,现有的混凝土承台一般都是在构建承台时在承台内设置张拉元件,通过张拉元件给承台施加一个压应力,这样当上层对承台产生拉应力时,会先与压应力抵消,不会直接破坏承台。但随着上层结构高度的增加,上层结构对承台的拉应力会成倍增加,当达到一定高度后,传统的混凝土承台结构会无法承受过于高耸的结构所带来的巨大拉应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承台结构。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承台结构的构建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混凝土承台结构及所述混凝土承台结构的构建方法能够提高混凝土承台抵抗上层建筑拉应力的能力,以适应高度更高的上层建筑。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混凝土承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基坑中的混凝土承台,所述混凝土承台内部设有金属结构件;所述混凝土承台内部沿水平方向分布有一层或多层垂直于水平面的用于后张拉作业的短张拉元件;所述短张拉元件的外侧沿水平方向分布有一层垂直于水平面的用于后张拉作业的长张拉元件;所述长张拉元件下部设有连续外螺纹;所述混凝土承台底部设有用于长张拉元件下部伸入的深锚孔,所述深锚孔的孔深不小于4倍的混凝土承台高度;所述长张拉元件与短张拉元件的中部均套有塑料套;所述塑料套大于锚杆直径5mm以上;所述深锚孔内填充有强度等级不低于混凝土承台所用混凝土强度的灌浆料;所述混凝土承台底部与深锚孔孔口之间设有易发生形变的隔绝块;所述长张拉元件以及短张拉元件均为合金钢材料制成,并且顶端均通过固定件与混凝土承台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前述的混凝土承台结构中,所述深锚孔的孔径与所述长张拉元件直径的比值小于5∶1。
进一步地,前述的混凝土承台结构中,所述长张拉元件底端设有固定机构件。
进一步地,前述的混凝土承台结构中,所述混凝土承台的外围设有波纹钢筒,所述波纹钢筒与基坑侧壁之间设有保护层。
进一步地,前述的混凝土承台结构中,所述基坑的底部设有一个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处于短张拉元件所围成的区域内。
进一步地,前述的混凝土承台结构中,凸出部的侧壁外优选设有波纹钢筒。
进一步地,前述的混凝土承台结构中,所述混凝土承台的上表面设有与长张拉元件顶端对应的凹槽,所述长张拉元件的顶端均设于凹槽内,所述凹槽顶部设有防腐盖板。
进一步地,前述的混凝土承台结构中,所述固定机构件为螺母。
一种混凝土承台结构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挖掘基坑;
在基坑靠近外侧边沿的位置挖掘出一圈深锚孔,所述深锚孔的孔深不小于4倍的混凝土承台高度;
在深锚孔内放置合金钢材料的长拉伸元件;
向所述深锚孔内填充灌浆料,直至充满深锚孔,所述灌浆料的强度等级不低于浇筑混凝土承台所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在深锚孔的孔口处放置易发生形变的隔绝块;
在基坑内搭建金属结构件和合金钢材料的短张拉元件,所述短张拉元件位于长张拉元件所围成的区域内侧,所述短张拉元件顶端的高于基坑的侧壁;
向基坑内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承台,所述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40;
对短张拉元件和长张拉元件进行后张拉作业;
将进行后张拉作业后的短张拉元件和长张拉元件顶端均与混凝土承台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混凝土承台结构及所述混凝土承台结构的构建方法通过在基坑的底部设置一圈深锚孔,并在深锚孔内设置用于后张拉作业的长张力元件,能够使张力元件产生更强的拉伸量,给混凝土承台施加更强的压应力;通过在深锚孔的孔口与混凝土承台之间设置易发生形变的隔绝块,能够使混凝土承台在受到压应力时产生更大的形变,吸收更多的压应力能量来抵抗上层建筑的拉应力。
此外,本发明所提供的混凝土承台结构及所述混凝土承台结构的构建方法还具有下列技术效果:
(1)深锚孔的深度不小于4倍的混凝土承台高度,能够进一步增大长张拉元件提供的压应力;
(2)深锚孔孔径与所述长张拉元件直径的比值小于5∶1,长张拉元件的下部设置连续外螺纹,底端设置固定机构件,都能够使长张拉元件更好地固定在深锚孔内,以免在进行后张拉作业时因拉力过大而将长张拉元件拉出深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国电南自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国电南自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91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二级涡轮增压系统
- 下一篇:金属氧化物与碳纳米管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