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衬式防渗玻璃钢管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18635.5 | 申请日: | 2012-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32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郝振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郝振亚 |
主分类号: | F16L9/14 | 分类号: | F16L9/14 |
代理公司: | 本溪新科专利事务所 21117 | 代理人: | 何军 |
地址: | 117000 辽宁省本***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衬式 防渗 玻璃 钢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衬式防渗玻璃钢管。
背景技术
现有的玻璃钢管通常由内衬层和夹砂层,以及外保护层构成,其中的内衬层是以玻璃表面毡和短切毡作为增强层,在玻璃表面毡和短切毡上涂有不饱和聚脂树脂和环氧树脂作为基体材料,夹砂层以石英砂和碳酸钙等无机非金属颗粒作为填料,外保护层由金属丝或类似材料构成。如中国专利236781Y公告的名称为“复合玻璃钢管”提出的就是类似于上述结构的解决方案,该专利所提出的玻璃钢管采用重叠缠绕的纤维织物作为芯层,在芯层的内表面设置有由环氧树脂构成的内衬层,外表面设置有金属丝加强层。其意是想利用内衬层来提高耐热耐压性能,利用金属丝加强层来提高强度。作为输送流体的玻璃钢管而言,不仅具有良好的耐压和抗拉伸等机械性能,而且还应该具有良好的防渗透和防腐蚀性能,该专利所提出的玻璃钢管采用的加强层虽然机械性能较为理想,且内衬层中的环氧树脂具有理想的防腐蚀性能,但由于在制作玻璃钢管时,环氧树脂是通过浇淋的方式复合在纤维织物表面上的,而无论是利用何种机械浇淋,环氧树脂层极易产生气泡,如果气泡不能及时消除,使其滞留在内衬层上,在输送流体的过程中,流体极易通过气泡侵蚀内衬层,从而降低玻璃钢管的防渗透性能;另外,由于该专利所提出的玻璃钢管加强层采用的是金属丝,而金属丝防腐蚀和防渗透性能均非常差,当玻璃钢管处于水开或潮湿的环境中时,水或潮湿气体侵蚀加强层后,还能通过加强层渗入到芯层,使玻璃钢管的结构遭到破坏,其强度大大降低,所以,该玻璃钢管不适合于应用在地下等较恶劣的环境中。
中国专利2797817Y号公告的名称为“船用玻璃钢管”给出一种解决方案。该种玻璃钢管由内衬层和结构层,以及外层这三部分组成,其中的内衬层由一层中碱玻璃纤维表面毡和二层无碱玻璃纤维表面毡浸渍不饱和聚酯树脂构成,结构层由无碱玻璃粗纱连续缠绕构成,外层由一层浸渍了树脂的中碱玻璃纤维表面毡卷制构成。该种玻璃钢管利用玻璃表面毡浸渍不饱和聚酯树脂虽然具有耐盐水、海水和强酸碱的腐蚀,但,由于中碱玻璃纤维表面毡和二层无碱玻璃纤维表面毡浸渍不饱和聚酯树脂后直接缠绕形成的内衬层没有经过挤压工序,致使其表面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层达不到非常均匀,且其内容易产生气泡,所以,该种玻璃钢管的耐盐水、海水和强酸碱腐蚀程度有限,同时因结构层只由无碱玻璃粗纱连续缠绕构成,其耐压的强度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利用压紧去除气泡的方式来提高质量以解决使用寿命低和渗透等问题的双衬式防渗玻璃钢管。
本发明所提出的双衬式防渗玻璃钢管包括内衬防渗层和外衬防渗层,内衬防渗层包括第一表面毡和渗透到第一表面毡内并粘结在其内外表面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层,以及依次复合在第一表面毡外表面不饱和聚酯树脂层上的针织毡和化纤网格布,且在化纤网格布的表面还设置有内缠绕纱层;外衬防渗层包括复合在内缠绕砂层外表面的第二表面毡和通过渗透的不饱和聚酯树脂粘结在外表面的化纤网格布。
所述内衬防渗层与外衬防渗层之间设置有外缠绕纱层。所述内缠绕纱层和外缠绕纱层之间设置有夹砂层。所述夹砂层是由石英砂和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混合物构成。
本发明所提出的由双衬式玻璃钢管采用内衬防渗层和外衬防渗层,使该种结构的玻璃钢管的管壁的内外两面均具有防水渗透的功能,所以,该种玻璃钢管可以防止水或潮湿气体侵蚀,即便较恶劣的环境中输送流体,该玻璃钢管也不会被破坏;同时,因化纤网格布和缠绕砂层可以将第一表面毡和第二表面毡多余不饱和聚脂树脂及其内的气泡通过缠绕的方式去除,以使不饱和聚酯树脂均匀地渗透出玻璃表面毡的表面,且使不饱和聚酯树脂层不会出现龟裂现象,进而可提高玻璃钢管的抗压性能;另外,在内衬防渗层和外衬防渗层之间设置的第二缠绕纱层、夹砂层和第三缠绕纱层,可提高玻璃钢管的强度。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所提出的双衬式防渗玻璃钢管1一个实施例的外观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郝振亚,未经郝振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86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