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衬铜管的高速电弧铅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17095.9 | 申请日: | 2012-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82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克鸿;高飞;王晓宇;周琦;田宏军;李胜鑫;詹兰兰;杨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9/16 | 分类号: | B23K9/16;B23K35/30;B23K35/38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铜管 高速 电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衬铜管的电弧铅焊焊接方法,特别是钢衬铜管的高速焊焊接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全球铜资源严重缺乏,金属铜价猛涨,但铜管在制冷设备、供水、供气、供暖等管道系统中应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铜管占据了大量的生产成本。为了迎合市场,降低生产成本,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成功的新材料钢衬铜板应用而生,该方法是在碳钢板表面通过机械轧制的方法加工上一层铜,然后通过制管机将板加工成管。同种材料的管的焊接一般采用感应焊焊接方法,但是传统的感应焊焊接方法无法将钢衬铜管焊接起来,因为铜的熔点低于碳钢,铜钢溶化后形成完全不固熔体,因此如何在保证钢衬铜管中的钢完全被铜所包覆条件下,将经卷板机卷板后的钢衬铜管的纵缝焊接起来,将是解决钢衬铜管广泛应用的主要难题。本发明采用电弧铅焊技术将钢衬铜管的纵缝焊接起来。但现有的电弧铅焊焊接方法,一般的焊接速度不超过两米,且在超过两米焊速的情况下,采用三元或四元保护气,该种保护气的成本比纯氩气的成本高很多,如何提高焊接速度、降低成本将是解决钢衬铜管生产管理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衬铜管的高速电弧铅焊方法,它能够实现对钢衬铜管的无缝对接,且电弧铅焊的焊速达到4-7m.min-1,并且保证钢衬铜管中的钢完全被铜所包覆。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钢衬铜管的高速电弧铅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钢衬铜板经过卷板机后形成管;
第二步、将铜及铜合金焊丝填充到纵缝上;
第三步、在保护气体条件下,采用冷金属过渡弧焊工艺将纵缝焊接起来。
第三步所述的焊接速度为4-7m.min-1,纵缝间隙控制在0.5-2mm之间,优选控制在0.8-1.2mm之间。
为了节约成本,本发明所用的保护气体优选氩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钢衬铜管的高速电弧铅焊方法具有:1.采用铜及铜基焊料作为铅料将纵缝的铜层连接到一起,实现钢衬铜管中的钢完全被铜所包覆,保证液体无法渗入钢中,且焊缝强度达到了添充材料的强度并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2.现有的高速焊接技术,保护气多采用三元或四元气,本发明采用纯氩气作为高速焊的保护气体,成本低廉且能达到常规惰性气体保护焊焊接速度的5-10倍;3.该电弧铅焊方法可以使碳钢不熔化,铜层熔化,有效地阻止了铜钢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保证了焊接质量;4.冷金属过渡焊接方法,减少了热输入量,有效地减小了焊后工件的变形量。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0.8mm厚碳钢板的单个表面经过机械轧制上一层60μm的铜层,该钢衬铜板经过制管机后形成管,添充材料采用铜及铜合金焊丝,弧焊工艺采用冷金属过渡,焊接速度采用5m.min-1,焊接保护气采用纯氩气,纵缝间隙控制在0.8-1.0mm之间。对经过卷板机后成型的铜钢复合管的纵缝进行连续焊接。该方法焊后经拉伸试验测得焊缝强度为170MPa,达到了添充材料的强度,且钢衬铜管中的钢完全被铜所包覆,达到了耐腐蚀性等的使用性能。
实施例2
在0.8mm厚碳钢板的两个表面经过机械轧制上一层60μm的铜层,该钢衬铜板经过卷板机后形成管,添充材料采用铜及铜合金焊丝,弧焊工艺采用冷金属过渡,焊接速度采用4.5m.min-1,焊接保护气采用纯氩气,纵缝间隙控制在1.0-1.2mm之间。对经过卷板机后成型的铜钢复合管的纵缝进行连续焊接。该方法焊后经拉伸试验测得焊缝强度为180MPa,达到了添充材料的强度,且钢衬铜管中的钢完全被铜所包覆,达到了耐腐蚀性等的使用性能。
实施例3
在0.8mm厚碳钢板的两个表面经过机械轧制上一层60μm的铜层,该钢衬铜板经过卷板机后形成管,添充材料采用铜及铜合金焊丝,弧焊工艺采用冷金属过渡,焊接速度采用6m.min-1,焊接保护气采用纯氩气,纵缝间隙控制在1.0-2mm之间。对经过卷板机后成型的铜钢复合管的纵缝进行连续焊接。该方法焊后经拉伸试验测得焊缝强度为178MPa,达到了添充材料的强度,且钢衬铜管中的钢完全被铜所包覆,达到了耐腐蚀性等的使用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70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挤压工艺
- 下一篇:一种航空用加热器的组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