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层ITO的布线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16384.7 | 申请日: | 2012-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91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开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4 | 分类号: | G06F3/0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63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层 ito 布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ITO的布线结构,尤其是指一种单层ITO的布线结构。
背景技术
所谓ITO(铟锡氧化物)是一种用于生产液晶显示器的关键材料,目前,其在仪器仪表、计算机、电子表、游戏机和家用电器等领域都有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市场上大热的电容式触摸屏也是利用ITO来完成侦测触摸的动作,而电容触摸屏上ITO的布线一般是双层,其主要原理是:利用人体电场,当使用者触摸时,表面行或列的交叉处感应单元的互电容(也称耦合电容)会有变化,根据上述变化最终可检测出触摸点的具体位置。
常见的双层ITO的结构是菱形结构,其双层ITO分别布设在玻璃基板的同侧面上,为了避免电极之间的相互导通,所以需要在玻璃基板上设置桥接点,这样就可将双层ITO布设在玻璃基板的同一侧面上。虽然上述方法实现了侦测触摸的动作,但是这种采用双层ITO的触摸屏结构,不但工艺复杂,而且桥接处容易损坏,产品良率低,导致成本升高。为了克服上述缺点,部分厂商将ITO的结构设置成矩形,然后双面设置在玻璃基板的两层,如此以来,工艺的确的简单了很多,而且提高了产品良率,但是仍旧采用的是双层ITO的布线结构,ITO本身成本就较高,再加上双层的结构,使由此形成触摸屏的厚度也就增加了。如果能够克服双层ITO布图结构带来的局限性,所以无论是从成本上还是触摸屏的结构上考虑,单层ITO均具有更多优势。
因此需要为广大用户提供一种更加简便的ITO的布线结构来解决以上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际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单层ITO的布线结构。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层ITO的布线结构,其ITO层上布设有两种触控电极,所述第一种触控电极呈单向的锯齿形状,所述第二种触控电极则呈双向的锯齿形状,所述两个第一种触控电极之间的间隙中布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种触控电极,相邻的两个电极之间的锯齿相互咬合,所述第二种触控电极上每两个同一方向上相邻的齿之间的交点落在同一直线上。
本发明所述的单层ITO的布线结构,相对双层ITO的布线而言,制造工艺更加简单,所以成本低廉,再者,所述ITO层上电极的分布更加紧密,即使在边缘部分也有了良好的感应能力,提高了ITO层的边缘精度和线性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所述单层ITO布线的一种实施例;
图2是本发明所述单层ITO布线中的一种触控电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一种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考图1所示,本发明涉及一种单层ITO的布线结构,其ITO层1上布设有两种触控电极11和12,所述第一种触控电极12呈单向的锯齿形状,所述第二种触控电极11则呈双向的锯齿形状,所述两个第一种触控电极12之间的间隙中布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种触控电极11,相邻的两个电极之间的锯齿相互咬合,所述第二种触控电极11上每两个同一方向上相邻的齿之间的交点落在同一直线上。
所述第一种触控电极12布设在所述ITO层1的四周边缘,在所述ITO层1的四周上的电极形状大小仅为所述第一种触控电极12或第二种触控电极11的一半。具体的来说,所述ITO层1四个角上的电极形状和大小正好是所述第一种触控电极12的一半,而在所述ITO层1四边中部的电极形状和大小正好是所述第二种触控11的一半。所述第一种触控电极的所述锯齿形状与所述第二种触控电极的锯齿形状相对应,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触控电极之间就可以以锯齿咬合的形式拼接布设,在所述ITO层1中可以布设多个重复的所述触控电极11,取决于所述ITO层1的大小。所述锯齿形状可以是三角形也可以是弧形,取决于所述ITO层1的布线需要。任意两个相互咬合的所述触控电极相邻的边缘处留有空隙,以保证每个电极之间的独立性,避免相互导通。
请参考图2所示,布设在所述ITO层中间的所述第二种触控电极11的形状可以看作是水平双向的锯齿状,同一方向锯齿的开口处的顶点A、B、C、D、E、F处于同一条直线上。这样的结构特点能使得整个布图更加紧凑,所述ITO层1侦测触碰点时达到更高的线性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电容式触摸屏在一ITO层上设置多个触控电极,结构简单,并且减少了ITO层,也减少了触摸屏的成本。另外的,由于布设了两种不同结构的电极,导致所述ITO层上电极的分布更加紧密,即使在边缘部分也有了良好的感应能力,提高了ITO层的边缘精度和线性度。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述触控电极也可以选用其他形状,取决于包含的所述单元区域的多少,由于原理相同就不再一一赘述,均应该列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63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