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氧化碳两步再生的烟道气脱碳系统及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015972.9 | 申请日: | 2012-0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04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 发明(设计)人: | 张早校;余云松;李云;董锐锋;马登龙;卢红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D53/14 | 分类号: | B01D53/14;B01D53/18;C01B31/20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陆万寿 |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氧化碳 再生 烟道 脱碳 系统 及其 方法 | ||
1.一种二氧化碳两步再生的烟道气脱碳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设有烟道气入口的吸收塔和具有N级填料塔结构的再生塔,吸收塔内设有吸收二氧化碳的醇胺-甲醇混合溶剂,烟道气经过再生塔的第一级传热后进入吸收塔,经醇胺-甲醇混合溶剂吸收二氧化碳后从顶部出口排出;
醇胺-甲醇混合溶剂吸收二氧化碳后分流进入再生塔的第1~N级,再生塔位于底部的第1级设有烟道气传热的热交换管路,第1级还设有外部热源;再生塔的顶部设有冷凝器和二氧化碳收集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氧化碳两步再生的烟道气脱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收塔与多个再生塔相连接,多个再生塔内交替使用,实现吸收二氧化碳的醇胺-甲醇混合溶剂的连续再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氧化碳两步再生的烟道气脱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醇胺-甲醇混合溶剂为乙醇胺与甲醇按质量比为1∶1~2的比例混合。
4.一种二氧化碳两步再生的烟道气脱碳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烟道气通入再生塔底部的烟道气入口,经过再生塔底部第一级的热交换管路后进入吸收塔,吸收塔内设有吸收二氧化碳的醇胺-甲醇混合溶剂;醇胺-甲醇混合溶剂吸收烟道气中二氧化碳,剩余气体排空;
2)醇胺-甲醇混合溶剂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包含乙醇胺碳酸盐的富液;富液分流进入再生塔的第1~N级,在再生塔加热后实现乙醇胺和二氧化碳的再生;
富液在再生塔中加热后蒸出甲醇蒸汽,再生成乙醇胺碳酸盐;其中再生塔底部的第1级的热量由经过的烟道气来提供,第1级的富液受热后生成甲醇蒸汽进入再生塔的上一级冷凝,冷凝时所释放的热量为该级富液再生提供热量;
第2~N级富液再生的热量均由下一级的甲醇蒸汽在冷凝时提供,第N级所产生甲醇蒸汽由冷凝器冷凝;
收集再生塔中第1~N级再生的乙醇胺碳酸盐和冷凝的甲醇,将乙醇胺碳酸盐用外部热源加热后再生成乙醇胺和二氧化碳,将乙醇胺和甲醇返回到吸收塔中,而二氧化碳被压缩后集中存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氧化碳两步再生的烟道气脱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收塔分别与第一再生塔和第二再生塔相连接,两个再生塔内交替使用,实现吸收二氧化碳的醇胺-甲醇混合溶剂的连续再生:
首先关闭吸收塔与第二再生塔连接的管路,烟道气进入第一再生塔的第一级加热来自吸收塔的富液,烟道气温度降低后进入吸收塔中,乙醇胺-甲醇混合溶剂吸收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剩余气体排空;
乙醇胺-甲醇混合溶剂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的富液分流进入第一再生塔,在第一再生塔中受热脱除甲醇,其中第一级脱除甲醇热量由经过烟道气提供,其他级的热量由前一级生成的甲醇蒸汽冷凝提供,第N级生成的甲醇蒸汽经过冷凝器冷却;
外部热源提供热量给乙醇胺碳酸盐,乙醇胺碳酸盐受热再生成的乙醇胺和冷凝后的甲醇通入吸收塔;然后,关闭吸收塔与第一再生塔连接的管路,打开与第二再生塔连接的管路,富液分流进入第二再生塔,在第二再生塔中再生成乙醇胺和甲醇,再回流到吸收塔中;
交替控制吸收塔与第一再生塔、第二再生塔的连接管路,实现连续捕集二氧化碳。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氧化碳两步再生的烟道气脱碳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在再生塔底部通入吹扫气体辅助甲醇蒸汽。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氧化碳两步再生的烟道气脱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乙醇胺碳酸盐用外部热源加热后再生成乙醇胺和二氧化碳为:乙醇胺碳酸盐采用化学吸收法中的蒸汽加热方式,利用由外部热源提供能量生成的蒸汽的冷凝热,然后再生成乙醇胺和二氧化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597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从小麦秸秆中制备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方法
- 下一篇:复合记忆材料与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