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中用动力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15794.X | 申请日: | 2012-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02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朱晓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晓义 |
主分类号: | B63H1/14 | 分类号: | B63H1/14;B63H1/16;B63H1/2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博锐专利事务所 44275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518033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中 动力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装置,尤其指一种用于推动船舶和潜艇运动的水中用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自从以螺旋桨为动力来推动船舶在水面运动已200多年,推动潜艇运动也有几十年,100多年以来,以螺旋桨为水中用动力装置,直到今天,其外形和基本结构也几乎没有改变,所以在水面和水中运动的船舶和潜艇能耗都很大,速度很难提高,有必要寻找一种产生更大推动力的水中用动力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了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在水中能产生更大推动力的水中用动力装置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水中用动力装置,它包括螺旋桨,所述螺旋桨包括罩体与桨叶,所述桨叶沿长度方向上设有内部中空供流体顺畅通过的流体通道,所述桨叶上设有的至少一个流体导入口和至少一个流体导出口,所述流体通道与流体导入口、流体导出口相连,通过其与外界相通;
上述结构中,所述螺旋桨的桨叶由前部壳体与后部壳体组成,其前部壳体上沿长度方向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的流体导入口,所述桨叶的后部壳体上在长度方向边缘,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的流体导出口;
上述结构中,所述流体导入口的开口形状为:圆孔形、长条形、菱形、椭圆形或蛇形,流体导入口间呈分别或重复排列设置;
上述结构中,所述流体导入口的开口形状中心线与螺旋桨旋转角度平行;
上述结构中,所述流体导出口沿所述螺旋桨中心沿桨叶长度方向到边缘设置,在后部壳体上设置流体导出口;
上述结构中,所述流体导出口与螺旋桨旋转方向相反的桨叶边缘的后部壳体上一侧设置;
上述结构中,所述流体通道为延长流体路径的凹凸流线形;
上述结构中,它还包括吸水马达及吸水管,所述吸水马达设置在螺旋桨的罩体内,吸水马达通过吸水管与流体通道相通,所述的吸水管内壁为以延长流体经过路径的螺旋形;
上述结构中,所述吸水马达包括喷水口,所述喷水口设置在罩体后部中间;
上述结构中,所述流体通道内沿长度方向设有上下两层相通的通道,所述的上层通道与所述的流体导入口相通,所述的下层通道与所述的吸水马达相通。
与现在的船和潜艇,都是通过水中用动力装置产生一次反作用力来推动水中运动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螺旋桨后部和前部形成极大的压力差,从而压力差产生的转移,使流体压力向前对船体产生第一次推动力,同时在水中用动力装置喷出流体产生第二次反作用力的推动下,船运动速度大大提高,即通过使用本发明在同等功率大小的水中用动力装置,能产生2次推动力,使在水中运动体推动力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发明的具体结构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螺旋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侧视结构示意图。
1-船;101-螺旋桨;102-吃水线;2-桨叶;201-前部壳体;202-后部壳体;203-流体导入口;204、205-流体导出口;206-弧形导流块;207-中心线;3-流体通道;301-扰流面;302-通口;303-上层;304-下层;4-罩体;401-转轴;6-吸水马达;601-吸水管;602-喷水口;603-隔板;604-开口处。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为一种应用了水中用动力装置的船1,船1上有吃水线102。
本发明的水中用动力装置,它包括螺旋桨101,所述螺旋桨101包括罩体4与桨叶2。通常的,螺旋桨101由多个桨叶2组成,通过罩体4连接并固定各桨叶2。与传统不同是,桨叶2壳体内沿其长度设置有流体通道3,流体通道上设有流体导入口203和流体导出口205与外界相通,在各桨叶2沿其长度方向在前部壳体201上(即与螺旋桨流体喷出方向相反一面)平衡设有多个流体导入口203,各桨叶都平衡设有流体导入口,不影响螺旋桨的平衡转动。在各桨叶2的后部壳体202(即与螺旋桨喷出同方向)边缘附近(即螺旋桨中心沿长度到各桨叶周边),设有流体导出口205和204,流体导入口和流体导出口都与流体通道3相通。流体导入口与流体导出口方向相反设置,螺旋桨把前部流体从流体导入口吸入后,从后部流体导出口排出,同时形成推动船1的动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晓义,未经朱晓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579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球床高温堆新燃料筒式装料机构
- 下一篇:一种iPhone4/4s后备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