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菌电热水器搪瓷内胆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13543.8 | 申请日: | 2012-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38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余少言;仇明贵;潘大伟;刘昌文;白晓军;向雄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深圳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H9/00 | 分类号: | F24H9/00;C23D5/04 |
代理公司: | 佛山东平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07 | 代理人: | 詹仲国 |
地址: | 528333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菌 电热水器 搪瓷 内胆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电热水器搪瓷内胆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使用的电热水器的品种和款式越来越多,功能也不尽相同。而现在的电热水器内胆依据材质不同,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在碳钢基体内壁上加金属镀层或者内衬塑料树脂层;二是采用不锈钢焊接而成,三是在碳钢基体上涂覆搪瓷材料制成搪瓷内胆。由于水中氯离子的存在,前两种热水器水胆的抗蚀能力有限。因此,搪瓷内胆因具有耐蚀性和实用寿命长等优点,因此目前应用最为广泛。
现有的技术中,搪瓷内胆因为储水较多,往往较大,因此在热水器水胆中常年都有储水,如较长时间不用,形成死水,易于滋生细菌。对使用者健康不利。因此有必要采用抗菌工艺,抑制长时间储水的细菌滋生。而水质如长期不使用等问题引起的“死水说”一直是电热水器产品技术的一大难题,目前尚无有技术资料提到电热水器储水内胆的抗菌技术。
抗菌搪瓷是最有前途的电热水器水胆抗菌方法,目前抗菌搪瓷最普遍的添加剂是采用无机银盐为抗菌剂,通常银盐的添加量需要在2%以上,这将极大增大生产成本。不易于在大表面积的电热水器内胆上使用,且影响搪瓷性能。也有文献提及采用复合抗菌剂,主要是有机银抗菌剂以及光触媒共同作用。热水器内胆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因此光触媒在此不能具有杀菌能力。有文献提出采用多层搪瓷涂层,但是多层搪瓷需要多次烧结,工艺繁琐,耗能大,也增加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的一种不仅制造工艺简单,而且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的抗菌电热水器搪瓷内胆。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仅制造工艺简单,而且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的抗菌电热水器搪瓷内胆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解决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抗菌电热水器搪瓷内胆,包括电热水器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水器内胆内壁上涂覆有一层梯度化纳米银、纳米铜和纳米磷酸银抗菌搪瓷涂层。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在所述搪瓷涂层中,纳米银、纳米铜和纳米磷酸银粉体均匀弥散分布在搪瓷基体表层20-40μm以内。
所述电热水器内胆为钢质内胆。
一种抗菌电热水器搪瓷内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将热水器内胆焊接成型后,经过喷砂处理,在内胆内壁涂覆一层抗菌搪瓷涂层;涂层采用搪瓷浆料涂覆,经过70-100摄氏度烘烤10-30分钟后,将采用含有均匀弥散分布的粒径在20nm-100nm的纳米银、纳米铜和纳米磷酸银0.5-2g/L的液体,经过充分搅拌均匀,均匀喷涂在涂层基体表面,每平方米喷涂20—200毫升,待烘干之后,经过750-910摄氏度烘烤10-30分钟烧成搪瓷。
在所述纳米银、纳米铜和纳米磷酸银液体的制备过程中,添加水和聚乙烯基吡咯烷酮 0.01-0.1g/L作为分散剂增加分散效果。
所述纳米银、纳米铜和纳米磷酸银液体液体中,银的含量在0-5.0g/L,铜的含量在0-5.0g/L,磷酸银的含量在0-4.0g/L,其中,银和磷酸银的含量不同时为零。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解决方案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采用在搪瓷涂层中,纳米银、纳米铜和纳米磷酸银粉体均匀弥散分布在搪瓷基体表层20-40μm以内,起到抗菌作用,生产成本较之均匀混合的搪瓷低。经过该搪瓷涂层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抗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均达到90-99%,同时不需要两道烧结,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且对搪瓷层的性能影响很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电热水器内胆 2、搪瓷涂层 3、纳米银 4、纳米铜 5、纳米磷酸银粉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抗菌电热水器搪瓷内胆,包括电热水器内胆1,电热水器内胆内壁上涂覆有一层梯度化纳米银、纳米铜和纳米磷酸银抗菌搪瓷涂层2,其中,电热水器内胆1为钢质内胆。在所述搪瓷涂层2中,纳米银3、纳米铜4和纳米磷酸银粉体5均匀弥散分布在搪瓷基体表层20-40μm以内,形成表层富银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深圳大学,未经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深圳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35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下传感器水密性能检测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废乳化油再生的方法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