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子检测引物及其应用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013527.9 申请日: 2012-01-17
公开(公告)号: CN102534010A 公开(公告)日: 2012-07-04
发明(设计)人: 周永力;李祥晓;徐建龙;王疏;黎志康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Q1/68 分类号: C12Q1/68;C12N15/11;C12R1/645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100081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稻瘟病 无毒 基因 分子 检测 引物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子检测的引物及其用法,专用于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k和Avrpizt的快速分子检测,属于农作物病害防治和抗病育种领域。

背景技术

稻瘟病是由Magnaporthe oryzae(无性态:Pyricularia oryzae)引起的一种突发性强、易于流行的水稻病害,是世界各水稻产区广泛分布的重要病害之一。利用寄主抗性,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可以有效地控制植物病害的发生。迄今,通过广泛的遗传分析,已定位了85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和347个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绝大部分的基因和QTL被定位在水稻的不同染色体上,其中pi21、Pi21、Pi22、Pi23、Pi34、Pi35(t)、Pb1、Pif、Pikur1、Pikur2、Pi-sel 11个属于单基因控制的部分抗性基因,其余的74个均为主效抗性基因。在85个基因中,70个基因采用分子标记进行了染色体定位,5个基因通过与已知基因的等位性测定确定了其染色体位置。目前已从水稻中克隆了13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即Pib、Pita、Pi2、Pi9、Pi-zt、Pi-d2、Pi36、Pi37、Pikm、Pit、Pi5、Pid3、Pikh以及2个QTL位点,即P21和Pb1。

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属于典型的小种专化性抗性,水稻的抗病基因与病菌的无毒基因之间存在特异性识别。病菌无毒基因与寄主植物抗病基因之间可以发生符合“基因对基因假说”的相互作用,即寄主植物中每个显性的抗病基因,在病原菌中对应一个显性的无毒基因。寄主的抗病基因产物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病原菌的无毒基因产物进行识别,启动防卫反应,进而产生对病原菌的抗性,只有寄主植物中存在相应的抗病基因,而病菌中又存在相应的无毒基因,植株才会表现出抗病性。

目前虽然已鉴定出较多的抗稻瘟病基因,但是考虑到基因的抗谱,在特定水稻种植地区能够应用的抗病基因数目仍然有限。由于QTL表达受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长期以来抗病育种中应用的大都是主效抗病基因,因此,导致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携带单一稻瘟病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3-5年后即变为感病品种,这也是长期困扰育种家和植物病理学家的难题。

稻瘟病菌具有复杂的多样性和高度的变异性,无毒基因是病原菌中决定寄主植物品种特异抗性表达与否的基因,其缺失、表达破坏或功能区域的变异将导致病原菌群体中产生新的毒性小种,继而导致含有对应抗病基因的作物品种丧失抗病性。了解和监测田间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组成可以为通过品种合理布局和轮换防治稻瘟病以及选用抗病基因进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

鉴定稻瘟病原菌无毒基因的传统方法是利用携带单一稻瘟病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通过在水稻苗期进行人工接种,观察植株的抗感反应型来分析病菌所携带的无毒基因。采用人工接种技术鉴定病菌的无毒基因,首先需要从植株的发病部位分离获得病菌的单孢子培养物,然后种植鉴别品种,在4-5叶期喷雾接种。该方法的主要缺陷是需要分离病菌,人工接种耗时较长,从育苗至完成植株表型调查至少需要30天;另外,人工接种后水稻植株需要低温和保湿处理,如果同时对多个菌株进行接种分析,需要相互隔离,因而需要较大的能控制环境条件的空间。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克隆和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为检测病菌无毒基因提供了可能。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已定位了40多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其中9个已被克隆。PWL1和PWL2首先被克隆出来,2000年以后,AvrPi-ta、Avr1-CO39、ACE1、AvrPiz-t、AvrPia、AvrPii、AvrPik/km/kp等7个无毒基因又先后被克隆。设计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或荧光定量PCR技术,将有效地分析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可以为快速鉴定田间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组成和分布提供一种新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瘟病菌无毒基因分子检测的引物,用于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k和Avrpizt的快速分子检测。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快速分子检测引物,包括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k和Avrpizt特异性扩增引物两对,即Avrpik-F/R和Avrpizt-F/R,其序列分别为:

Avrpik-F 5’-actttgggaactgtcgctgtc-3’;

Avrpik-R 5’-agctgtaacaggttccagcatc-3’;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352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