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矿堆浸-厌氧浓缩转化-生物浸出提取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13440.1 | 申请日: | 2012-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42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肖隆文;陈火平;匡敬忠;陈明;梁长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3/18 | 分类号: | C22B3/18 |
代理公司: | 赣州凌云专利事务所 36116 | 代理人: | 曾上 |
地址: | 341000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矿堆浸 浓缩 转化 生物 浸出 提取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处理低品位金属矿获得高浓度金属硫酸盐溶液的新型生物冶金方法,在金属矿物的采、选、冶过程中,综合利用堆浸、厌氧转化浓缩、生物浸出等3项生物技术获得高浓度金属硫酸盐溶液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各类金属矿山矿物的品位日益下降,生物冶金工艺应用日趋广泛。例如在低品位的硫化铜矿山,人们利用铁氧化杆菌等硫氧化和/或铁氧化微生物采用堆浸方式浸出硫化铜矿,浸出液除杂后浓缩获得高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再通过萃取、电积等技术获得高纯度的阴极铜。在一些贵金属矿山(主要是金矿),利用硫氧化和/或铁氧化菌等氧化溶解包裹金的硫化铁矿获得裸露的高品位金矿,然后再用浸出剂浸出,有效地提高了金矿的浸出率。常见的硫氧化、铁氧化菌有氧化亚铁硫杆菌、氧化亚铁钩端螺旋菌、喜温嗜酸硫杆菌和金属硫化叶菌等。
目前的生物冶金工艺存在如下问题:(1)堆浸处理的金属矿大多是低品位的,因而很难直接获得高浓度金属硫酸盐溶液,同时堆浸周期很长。(2)大量的低浓度堆浸残余溶液因工业价值低给当地的环保带来较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金属矿在空气、水、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在自然状态下氧化分解,发生生物溶出,造成水体的酸化以及重金属元素的释放,形成酸性矿坑水,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针对矿山酸性废水引起的环境问题,人们尝试利用硫酸盐还原菌的特殊生理作用,将低浓度金属硫酸盐转化为金属硫化物沉淀,以消除其不良环境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低品位金属矿,提供一种金属矿堆浸-厌氧浓缩转化-生物浸出提取工艺,获得高浓度金属硫酸盐溶液。
结合目前的生物冶金工艺以及利用硫酸盐还原菌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特点,本发明提出,利用露天堆浸作业获得的低浓度的金属硫酸盐溶液,经硫酸盐还原菌技术(厌氧生物反应器)处理,获得金属硫化物沉淀(固体),再通过生物浸出(生物浸出反应器)获得高浓度的金属硫酸盐溶液。
本发明技术方案:一种金属矿堆浸-厌氧浓缩转化-生物浸出提取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A)露天堆浸:通过向露天矿石堆喷淋含有硫氧化菌和/或铁氧化菌的培养基,将硫化矿物氧化生成低浓度的金属硫酸盐溶液;
(B)厌氧浓缩转化:将步骤(A)获得的较低浓度的金属硫酸盐溶液,补充碳源、能源后,在厌氧生物反应器中利用以硫酸盐还原菌为主的厌氧菌将金属硫酸盐转化生成金属硫化物,使金属得到浓缩;
(C)生物浸出:将步骤(B)获得的金属硫化物置入生物浸出反应器,添加含有硫氧化菌和/铁氧化菌的培养基,在细菌氧化作用下,获得高浓度金属硫酸盐溶液。
所述的培养基是供生物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水等。常用于培养硫氧化菌和/铁氧化菌的9K培养基的配方是:每升含有:(NH4)2SO4 1.5g,,KH2PO4 0.25g,,MgSO4·7H2O 0.25g和CaCl2·2H2O0.01g,补充0.2g酵母提取物,pH值调整为1.5。
所述的碳源是指一切可以为生物所降解的有机物,以及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常见的如醋酸、乙醇,也可以是一些工业下脚料如酒糟的滤出液、农业废弃物如猪粪发酵后的滤出液等。一般用化学需氧量(COD)表示有机物浓度,厌氧生物反应器内部有机物浓度要求控制在10000mgCOD/L以内。
所述的能源是指能够提供生物能量的物质,有机碳源也是能源。若采用无机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为碳源时,可以采用氢气作为能源。
以硫化铜矿为例,其工艺过程如下:
(A)露天堆浸:将开采的低品位金属矿或尾矿堆置在堆浸场,并向矿石堆喷淋pH=1.5的含有氧化亚铁硫杆菌、氧化亚铁钩端螺旋菌、喜温嗜酸硫杆菌和金属硫化叶菌的9K培养基(每升含有:(NH4)2SO4 1.5g,KH2PO4 0.25g,MgSO4·7H2O 0.25g和CaCl2·2H2O 0.01g,补充0.2g酵母提取物),获得浓度100~500mg/L金属硫酸盐溶液(一般混杂各种金属,根据矿石性质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理工大学,未经江西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34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