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纤快速装配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09401.4 | 申请日: | 2012-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83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葛如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紫晨阳光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38 | 分类号: | G02B6/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快速 装配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纤快速装配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光纤入户(FTTH)终端就是每个家庭先光缆入户,然后在入户光缆端接入一个光纤快速装配连接器,可直接连接光猫(ONU),达到一根光纤可提供电话、网络、电视的信号传输,也就是经常提到的三网合一。现有光纤快速装配连接器可分为预埋型与直通型两种,其光纤夹持装置采用一个设有V型槽的矩形底板,以及一个盖于矩形底板V型槽上方的矩形盖板,光纤在V型槽内对接,预埋型光纤快速装配连接器在V型槽内加注光纤匹配膏,矩形底板和矩形盖板外周面用一个塑料套通过推拉方式紧密结合。上述结构光纤快速装配连接器的光纤夹持装置两根光纤在V型槽内对接后推拉夹持方法容易使光纤端面破损,引起回损指标差,通过底板、盖板来夹持后光纤匹配膏容易流失,连接稳定性差,直通型光纤快速装配连接器回损指标也不能满足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光纤对接面破损、光纤匹配膏不易流失、连接稳定的光纤快速装配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由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光纤快速装配连接器,包括光纤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夹持装置包括,
一光纤夹持组件,光纤夹持组件设有光纤预埋或直通的V型槽,光纤夹持组件外表面设有突条;
一外壳,外壳一端设有光纤匹配膏加注口,光纤夹持组件通过光纤匹配膏加注口设于外壳内,光纤由外壳的两端插入,并在光纤夹持组件的V型槽预埋或在光纤夹持组件的V型槽直通,外壳设有一个通孔,光纤夹持组件外表面的突条穿过通孔露出外壳表面;
一固紧件,固紧件活动套设在外壳表面,固紧件内壁设有斜面与露出外壳表面的突条接触,通过在外壳表面转动固紧件使固紧件内壁斜面压抵突条对光纤进行紧固。
所述的光纤夹持组件由两片半圆柱体组成,在其中的一片半圆柱体平面位置上设有V型槽,在其中的一片半圆柱体弧形外表面位置上设有突条。
所述的外壳和固紧件采用对应光纤夹持组件的圆筒形结构。
所述的V型槽其直通光纤突出插芯端面50至150纳米。
本发明有益效果在于,光纤夹持组件通过光纤匹配膏加注口设于外壳内,能够有效防止光纤匹配膏流失,使光纤快速装配连接器使用寿命更长、稳定性更好。本发明光纤夹持装置还能够防止两条光纤对接点的硬对接,防止光纤对接面破损,提高光纤快速装配连接器技术指标。光纤突出插芯端面,装配简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光纤夹持组件结构分解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光纤夹持组件结构分解仰视图
图3为本发明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固紧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光纤快速装配连接器,包括光纤夹持装置,光纤夹持装置包括光纤夹持组件、外壳、固紧件。
如图1、图2所示的光纤夹持组件1,光纤夹持组件1设有光纤预埋或直通的V型槽11,光纤夹持组件1外表面设有突条12。在本实施例中,光纤夹持组件1由两片半圆柱体13、14组成,在其中的一片半圆柱体13平面位置上设有V型槽11,在其中的一片半圆柱体13弧形外表面位置上设有突条12。
如图3所示的外壳2,外壳2一端设有光纤匹配膏加注口21,光纤夹持组件1通过光纤匹配膏加注口21设于外壳2内,光纤由外壳2的两端插入,并在光纤夹持组件1的V型槽11预埋或在光纤夹持组件1的V型槽11直通,外壳2设有一个通孔22,光纤夹持组件1外表面的突条12穿过通孔22露出外壳2表面。
如图4所示的固紧件3,固紧件3活动套设在外壳2表面,固紧件3内壁设有斜面31与露出外壳2表面的突条12接触,通过在外壳2表面转动固紧件3使固紧件内壁斜面31压抵突条12对V型槽11的光纤进行紧固。
本发明的外壳2和固紧件3采用对应光纤夹持组件1的圆筒形结构。本发明的V型槽11其直通光纤突出插芯端面50至150纳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紫晨阳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紫晨阳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94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