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06072.8 | 申请日: | 2012-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25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平;左明晏;王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建平;左明晏;王娇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4 | 分类号: | A61K36/8964;A61P2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外感 发热 中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
背景技术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见于诸多疾病,但总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发热主要是由感染性疾病所引起,但也可见于许多非感染性疾病如肿瘤、自身免疫病及药物热等。外感发热通常是由于致热源引起体温调定点升高所致。外源性致热源(各种微生物及其毒素或产物、过敏原等)进入人体后,起防御机制的相应宿主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等)可产生内源性致热源即致热细胞因子IL-1、IL-6、TNF-a、INF-Γ;进入血循环中的致热细胞因子及细菌毒素作用于下丘脑前叶视前区血管内皮细胞,通常引起下丘脑组织和第三脑室内前列腺素E2(PGE2)的浓度升高,后者通过刺激神经胶质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环腺苷酸(cAMP)而最终导致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升高及发热。发热属于祖国医学“伤寒”、“感冒”、“内伤发热”等范畴。
目前,西医治疗发热以充分补充体液后给予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或糖皮质激素为临床最常见。但西药治疗发热的不良反应较多,治疗耐受性差且有许多禁忌证。
中医治疗发热并非单纯地消炎退热,而是在于注意整体调节,提高机体防御机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治愈病症,避免了因单纯消炎退热顾此失彼所导致的一系列变症发生,避免或消除不良反应。但现有的中药存在价格昂贵,疗效欠佳和治疗周期长等缺点。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具有吸收好,见效快,能及时治愈或缓解发热症状,对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胆系感染等引起的急性、慢性发热疗效显著,原料易得,制备简单等优点。
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金银花3~5份、连翘3~5份、柴胡6~10份、银柴胡6~10份、黄芩3~5份、青蒿3~5份、知母3~5份、生石膏6~10份、蒲公英6~10份、牡丹皮3~5份、地骨皮3~5份、忍冬藤3~5份、丝瓜络3~5份、海浮石3~5份、荆芥3~5份、羌活3~5份。
本发明所采用的原料药中,金银花、连翘轻宣邪热,擅长治疗外感表热;柴胡、银柴胡解肌退热,主入少阳经,擅治皮肤、肌肉郁热,防病传变;金银花、连翘、柴胡、银柴胡共奏解表退热,取“治上焦入羽,非轻不举”之意,上焦热邪,升而逐之,药性清灵,主治上感、扁桃体发炎、感冒等引起的发热;黄芩、青蒿苦寒泻火清热,直折其热,兼清透邪热,擅治肝胆、肺系邪热;生石膏、知母甘寒生津清热,滋肺阴而养肾阴,擅治肺系、中焦脾胃之积热;蒲公英善治肝胆、脾胃积热;黄芩、青蒿、生石膏、知母、蒲公英共奏清里退热,取“中焦入沤,疏而逐之”之意,药性均衡,主治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引起的发热;海浮石咸寒软坚化热,取“热盈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之意,善治三焦高热;丹皮、地骨皮清虚热,养阴透热,善治经络血脉之瘀热;忍冬藤、丝瓜络清退络脉之余热;海浮石、丹皮、地骨皮、忍冬藤、丝瓜络,共奏清退血脉经络之郁热、余热,主治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等引起发热不退、皮肤感染;荆芥、羌活辛温解表,主入太阳经,善治风寒所致的阳郁发热,兼可遏制众多凉药所致“冰伏”之虞。本发明是发明人按照辛寒解表退热,苦寒泻火清热,甘寒生津清热,咸寒软坚化热原则,对原料药组成及其用量进行大量摸索总结得出的,通过上述原料药的组合发生协同作用,互补互利,具有对机体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和周围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整作用,无毒副作用,能及时治愈或缓解发热症状,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克服了现有中药价格昂贵,疗效欠佳和治疗周期长的缺点,也不存在西药治标不治本,不良反应较多的问题。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金银花4份、连翘4份、柴胡8份、银柴胡8份、黄芩4份、青蒿4份、知母4份、生石膏8份、蒲公英8份、牡丹皮4份、地骨皮4份、忍冬藤4份、丝瓜络4份、海浮石4份、荆芥4份、羌活4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可以采用制备中药制剂的常规方法进行制备,可以制成汤剂、颗粒制剂或胶囊制剂。
下面对各具体原料药的药用性能进行简要介绍:
金银花:甘,寒。归肺、胃、大肠经。有轻宣疏散,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能。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期,疮、痈、疖肿,热毒泻痢等。近代研究多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引起的急性扁桃体炎、肺炎、传染性感染等疾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建平;左明晏;王娇,未经杨建平;左明晏;王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60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