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纤流量、含水率传感器的实流标定装置及标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01841.5 | 申请日: | 2012-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64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玉;曾凡春;杨斌;安申法;陈伟;姜广彬;聂文龙;魏新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D18/00 | 分类号: | G01D18/00;G01F25/00;G01N21/17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谢省法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流量 含水率 传感器 标定 装置 方法 | ||
1.光纤流量、含水率传感器的实流标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实流标定装置包括循环配比箱、变频泵、光纤含水率传感器、水分测定仪、流量计、光纤流量传感器和循环管汇,该循环配比箱连接于该循环管汇,并装有油水混合流体,该变频泵通过该循环管汇连接于该循环配比箱的出口处,以实现该油水混合流体在该循环管汇中的循环,该光纤含水率传感器位于该循环管汇上,为需要标定的含水率仪器,该水分测定仪位于该循环配比箱内,以测试该油水混合流体的含水比率,该流量计连接于该循环管汇,并位于该变频泵的下游,为标定流量时的参照对比仪器,该光纤流量传感器位于该循环管汇上,为需要标定的流量仪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流标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实流标定装置还包括循环水箱、第一液位压差传感器、循环油箱和第二液位压差传感器,该循环水箱连接于该循环管汇,为配比该油水混合流体时的盛水容器,该第一液位压差传感器连接于该循环水箱下端,以控制加水比例,该循环油箱连接于该循环管汇,为配比该油水混合流体时的盛油容器,该第二液位压差传感器连接于该循环油箱下端,以控制加油比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实流标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实流标定装置还包括油水分离器,该油水分离器连接于该循环管汇,并将该油水混合流体进行油水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实流标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实流标定装置还包括第一管道泵和第二管道泵,该第一管道泵通过该循环管汇连接于该循环水箱下方,并将分离后的水举升至该循环水箱,该第二管道泵通过该循环管汇连接于该循环油箱下方,并将分离后的油举升至该循环油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流标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实流标定装置还包括中控机和多个控制阀,该多个控制阀位于该循环管汇上,以控制该循环管汇中液体的流向,该中控机通过数据线连接于该流量计、该水分测定仪和该多个控制阀,为自动控制标定流程的操作平台。
6.光纤流量、含水率传感器的实流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光纤流量、含水率传感器的实流标定方法包括:
步骤1:使用变频泵,使循环配比箱中的油水混合流体通过循环管汇上的光纤含水率传感器;
步骤2:读取该循环配比箱中的水分测定仪的读数,并与该光纤含水率传感器的读数进行对比,得到光纤含水率传感器系数数值;
步骤3:使用变频泵,使该油水混合流体通过该循环管汇上的光纤流量传感器;以及
步骤4:读取流量计的读数,并与该光纤流量传感器的读数进行对比,得到光纤流量传感器系数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实流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实流标定方法还包括,在步骤1之前,将循环水箱和循环油箱中分别加入水和油,观察连接于该循环水箱下端的第一液位压差传感器和连接于该循环油箱下端的第二液位压差传感器的读数,以在该循环配比箱中配比该油水混合流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实流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实流标定方法还包括在步骤4之后,使用油水分离器将该油水混合流体进行油水分离,并使用第一管道泵将分离后的水举升至该循环水箱,使用第二管道泵将分离后的油举升至该循环油箱。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实流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多次重复步骤1和步骤2,以得到多组光纤含水率传感器系数数值,将该多组光纤含水率传感器系数数值平均,以得到最终光纤含水率传感器系数数值。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实流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多次重复步骤3和步骤4,以得到多组光纤流量传感器系数值,将该多组光纤流量传感器系数值平均,以得到最终光纤流量传感器系数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184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