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01495.0 | 申请日: | 2012-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25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李戎;梁繁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6/8905 | 分类号: | A61K36/8905;A61P7/02;A61P9/10;A61K35/62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2 | 代理人: | 李高峡 |
地址: | 611137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缺血性 脑血管 疾病 药物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因脑部供血障碍而造成局灶性损害的一种多发疾病,包括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脑血栓、脑栓塞、脑中风等。西医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没有特效药物,其治疗是以控制饮食和加强体育锻炼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其药物治疗主要采取扩张血管(用脑益嗪、尼莫地平、氟桂嗪等钙离子拮抗剂)及降低血液的脂质浓度(用烟酸肌醇脂、多烯康、脂必妥、非诺贝特等)等措施,有时辅以活化神经细胞(用γ-氨络酸、脑复新、喜得震、脑活素等),但疗效均乏善可陈,尚无治疗良药。而且,这类药物长期使用会对人体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出现头昏痛、面红、耳鸣、眩晕、血压下降、心动过速等症状,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却往往又需要长期用药。不仅如此,长期使用这些西药还会产生耐药性,另外,青光眼、脑出血、颅内高压患者也都必须忌用。
在临床上,已有一些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中成药,但多属“救急”的品种,而“救急”的药物都有较严重的毒副作用,西药最甚,中成药也不例外,只可急时“救急”,而根本不宜长久服用。如紫雪丹、至宝丹等不仅价格非常昂贵,而且含有很多芳香发散成分,很耗伤人体气血津液,久服对病情反而不利。脑血管疾病往往需要终身服药,并且在“救急”之后,亟需继续采取有效的治疗,而这种在“救急”之后跟进的继续治疗,才是最重要的、治本的治疗,但在临床上,恰恰西药缺乏这方面的有效的品种,而相关的中成药也相对不足。多数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中药,均为含有较多药味,例如:专利申请号:CN200810202757.3,它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中风的中药散剂,其中包括:黄芪,全蝎,天麻,三七,水蛭,红花,川芎,僵蚕,龟版,牡丹皮,桅子,冰片,炮甲,北沙参等29味药材,且其中全蝎毒性较强。又如专利申请号:CN200510041960.3,它公开了一种防治脑中风的药物,其中包括黄芪、人参、太子参等60多味中药材组成。这些中药复方大大加重了患者的医疗负担。
目前,急需一种配伍精当、疗效显著的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组合物;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该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的制剂:
黄芪21-36份、人参8.4-15.6份、当归8.4-15.6份、川芎8.4-15.6份、水蛭4.2份-7.8份、白芍10.5-19.5份、香附8.4-15.6份、怀牛膝14-26份。
进一步地,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的制剂:
黄芪30份、人参12份、当归12份、川芎12份、水蛭6份、白芍15份、香附12份、怀牛膝20份。
进一步地,所述水蛭为吸血水蛭。
其中,所述制剂是以原料药的药粉、或原料药的水或有机溶剂提取物为活性成分,加上药学上可用的辅料或辅助性成分制备而成的。
其中,所述的制剂是口服制剂或注射制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口服制剂是散剂、颗粒剂、丸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片剂、口服液或滴丸。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它包括如下操作步骤:
(1)按处方重量配比称取原料药;
(2)将原料药以水或有机溶剂进行提取,提取物加上药学上可用的辅料或辅助性成分制备成常规制剂;或
(3)将原料药粉碎,过筛,加上药学上可用的辅料或辅助性成分制备成制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其中,所述药物是治疗脑缺血、脑血栓、脑栓塞、脑中风的药物。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抗血栓的药物中的用途。
“用药如用兵”是非常科学的中医药原创理论,组方中各药如行兵布阵那样环环相扣的严密配伍,是其优于西药配方的有效手段。中药方剂理论认为,每一方剂,不仅需要根据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药物妥善配伍,同时也应符合组方的基本结构,即“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即,中药方剂是建立在对疾病病机的全方位判断基础上的中药有机配比,中医用方通过多环节、多靶点整合调节的生物学机制,对慢性疑难疾病,特别是像脑血管疾病这样病因复杂、治疗困难的疾病进行调控,可以取得比西药更好、更持久的治疗效应,而这种疗效是建立在中医传统原创理论的正确指导之上的,本发明组方正遵循了这一原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未经成都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14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