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波导调配器中抑制电磁场泄露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00901.1 | 申请日: | 2012-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99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家礼;詹劲松;陈晓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3/00 | 分类号: | H01P3/00;H01P1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张培勋 |
地址: | 710071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波导 调配 抑制 电磁场 泄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波调配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波导调配方面领域,具体说是波导调配器中抑制电磁场泄露的方法。
技术背景
负载牵引及源牵引技术是微波元器件设计的重要方法。如振荡器的频率、相位噪声牵引;低噪声放大器的噪声系数、增益牵引;特别是大功率放大器的增益牵引。不仅如此,负载牵引,源牵引技术还引用于管子本身特性的测试。微波调配器就是用于完成负载牵引和源牵引的器件。目前根据不同的频段和接口要求,往往选择同轴线调配器,和波导调配器。本发明主要针对波导调配器的能量泄露问题提出改进。
目前波导调配器的实现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图1中所示的波导调配器为在波导1宽边中间开缝隙2。缝隙2和波导1表面电流平行,并且在缝隙2两端削尖。滑块3沿着缝隙垂直插入波导1,滑块与缝隙侧壁等距离。插入波导1的滑块3会激励起高次电磁场模式,从而滑块3可以等效成电抗器件。该电抗器件值会随着滑块3的插入深度而改变,从而改变反射系数的绝对值;同时滑块还可以沿着缝隙方向平行运动,改变反射系数的相位。就是滑块的垂直运动和平行运动结合,实现了阻抗的调配,从而实现负载牵引和源牵引。
然而这种调配器的缺点是,当滑块3插入波导1时,因为滑块3的对电磁场导引,造成了电磁场通过缝隙2向外界空间的泄露,造成插入损耗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目前波导调配器中电磁能量泄露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波导调配器中抑制电磁场泄露的方法,以便克服电磁场通过缝隙向外界空间的泄露,造成插入损耗增大。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波导调配器中抑制电磁场泄露的方法,在波导宽边中间开缝隙,缝隙和波导表面电流平行,滑块沿着缝隙垂直插入波导,其特征是:缝隙两侧开有扼流槽,扼流槽深度和高度与抑制泄露的频率波长关系是: ;
式中,是扼流槽深度;是扼流槽高度;为需要抑制泄露的电磁场频率对应的波长。
所述的扼流槽是以滑块为对称分布的。
所述的扼流槽与缝隙侧壁垂直。
所述的扼流槽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
所述的扼流槽相邻之间均匀间隔布置。
所述的滑块的宽度等于缝隙的宽度,使得滑块和缝隙的侧壁之间距离最小。
所述的滑块沿着缝隙方向的长度小于调配器最高工作频率对应的四分之一波长。
所述的波导由对称两部分合并构成,在缝隙两侧面,根据/调配器工作频率范围,确定扼流槽个数、确定加工扼流槽高度以及深度;扼流槽加工完毕,再将两部分合并固定。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现有的技术的波导调配器不采用在缝隙中增加扼流槽的方法,使得能量辐射较大。必然导致调配器插损增大,影响了性能。在诸如功放功率牵引,vco频率牵引,低噪放噪声系数牵引等等的过程中,不能够精确的表现出被牵引器件的特性,会给这些器件在电路设计中带来较大误差,甚至无法工作,烧毁器件。本发明增加了扼流槽,大大减小了插入损耗,从而避免上面所述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a是传统波导调配器基本结构;图1b是图1a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a、图2b是本发明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没有扼流槽的插入损耗;
图4是增加了扼流槽的插入损耗;
图5是扼流槽加工实施方案。
图中:1、波导;2、缝隙;3、滑块;4、扼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在波导1宽边中间开缝隙2,缝隙2和波导1表面电流平行,滑块3沿着缝隙2垂直插入波导1,缝隙2两侧开有两个扼流槽4,扼流槽4是以滑块3为对称分布的。扼流槽之间的间隔没有特别要求,视加工工艺而定。扼流槽4均垂直与缝隙侧壁,使得加工更加方便。
扼流槽深度、高度根据需要抑制泄露的频率波长决定。即:扼流槽深度和高度与抑制泄露的频率波长关系是:
;。
式中,、是第一扼流槽深度和第二扼流槽深度;、是第一扼流槽高度和第二扼流槽高度;与为需要抑制泄露的电磁场频率对应的波长。
当扼流槽越多,所能抑制泄露的频率就越多,调配器的能量辐射损失就越小。设计中,但扼流槽太多会增加加工难度。所以正常使用是,在整个调配器的工作带宽中,均匀间隔选择频率点进行泄露抑制,这样整个工作带宽性能就可以非常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09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