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转电机以及定子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75004.0 | 申请日: | 2011-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470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15 |
发明(设计)人: | 后藤一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3/04 | 分类号: | H02K3/04;B23K9/00;H02K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58 | 代理人: | 张永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电机 以及 定子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分段线圈的定子的制造技术,详细地涉及向定子的槽内插入分段线圈之后焊接分段线圈的端部的技术。
背景技术
最近,鉴于环境问题,汽车里搭载驱动用的马达的情况逐渐增多。被车载的驱动用的马达因搭载空间的限制,要求能够节省空间。并且,为了提高汽车的驱动性能,要求高输出化。尤其是,混合动力车必须在发动机舱内搭载发动机和驱动用马达这两者,对空间的约束严格。
在实现马达以及旋转电机的小型化以及高输出化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提高流经定子中具备的线圈的电流值。但是,需要为此确保用于定子的线圈的截面积,提出了使用采用了扁平导体的线圈。作为以扁平导体形成线圈的方法的一种,有使用分段线圈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将扁平导体弯曲加工成大致U形状而形成分段体,将分段体插入到定子铁心的槽之后,焊接定子的引线侧而形成线圈。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与旋转电机的卷线接合方法相关的技术。在焊接配置于定子的线圈末端的引线部分时,将中间保持部件插入到从引线部分的径向内周侧起第二个开放端和第三个开放端之间。对此,将第一径向约束部件从径向内侧按压到最内周的开放端,且将第二径向约束部件从径向外侧按压到最外周的开放端。然后,向焊枪和部件之间供应电压,且将惰性气体供应到焊枪,从而在焊枪和开放端之间产生电弧放电,对径向邻接的开放端之间进行焊接。如此,能够实现焊接性的提高。
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涉及旋转电机的分段体顺序接合定子线圈及其制造方法的技术。通过将比定子铁心的端面突出的引线部分构成为端面侧的径向的间隙缩小、顶端侧的径向的间隙扩大,能够防止相互接近的端部顶端部或端部倾斜部的不希望发生的相互接触、绝缘电阻的劣化,并且能够提高槽的填充系数。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3-21961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4-328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当使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来制造用于旋转电机的定子时,可以考虑存在以下说明的问题。
在使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来进行定子的引线部分的焊接的情况下,如果进入到槽内的扁平导体的数量增加,则可能发生无法应对的情况。并且,在使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的情况下,在进入到槽内的扁平导体的数量增加时是有效的,但可能发生定子的尺寸变大的情况。这是因为,在定子的径向上扩大了引线端部。但是,定子如上述那样期望是小型化、高输出化的,因此不希望定子的线圈末端变大。
在使用分段线圈的定子中,随着插入到定子铁心具有的槽中的扁平导体的数量增加,在引线侧中的焊接数也增加。因此,在实现使用分段线圈的定子的高输出化方面,焊接性的提高这样的课题成为了应该要解决的重要的课题。希望应被焊接的引线顶端部之间离定子铁心端面的距离相等,并彼此相邻。另一方面,从弯曲加工而形成这样的制造上的问题考虑,分段线圈的形状精度不能提高。如专利文献2所示,对于焊接性的改善,分离引线顶端部之间的距离是有效的,但会导致定子的尺寸变大的结果,并且没有谈及到改善因分段线圈的形状精度的影响而被焊接的引线顶端部之间的位置发生偏差的内容。
因此,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改善引线部分的焊接性并实现旋转电机的小型化的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的旋转电机具有以下的特征。
(1)一种旋转电机,在所述旋转电机的定子中具有:分段线圈,所述分段线圈具备多个对扁平导体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分段体;以及定子铁心,所述定子铁心具有槽,所述分段线圈被插入到所述槽中,所述旋转电机的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定子铁心的端面突出并被扭转的所述分段线圈的引线部分的顶端形成的焊接部中,沿定子的径向排列的焊珠的至少一个为在所述定子铁心的径向上长的长椭圆体,所述长椭圆体的长度方向和所述定子铁心的轴向形成的角度在包含所述定子铁心的中心轴的铁心切断面上小于90度。
(2)在(1)所述的旋转电机中,其特征在于,被形成于所述焊接部的长椭圆体焊珠被配置成其长度方向在所述定子铁心的引线侧以放射线状排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750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隐患排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
- 下一篇:一种外加式电子手环组装设备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