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受电装置、送电装置以及电力传输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80073989.3 | 申请日: | 2011-10-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30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市川真士;堀内学;三重野笃;荒砂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F38/14 | 分类号: | H01F38/14;H02J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徐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送电 以及 电力 传输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受电装置、送电装置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出于对环境的考虑,使用电池等的电力使驱动轮驱动的混合动力车辆、电动汽车等受到注目。
特别是,近年来,在如上所述的搭载有电池的电动车辆中,能够不使用插头等而以非接触方式对电池进行充电的无线充电受到注目。并且,最近,在非接触的充电方式中也提出了各种充电方式,特别是,通过利用共振现象来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电力的技术正在崭露头角。
例如,日本特开2010-87353号公报所记载的车辆具备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该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包括与设置在设备侧的谐振线圈进行磁场共振的谐振线圈和支撑该谐振线圈的绕线管。
绕线管由树脂材料形成,且形成为有底圆筒状。谐振线圈设置在绕线管的内周面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873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日本特开2010-87353号公报所记载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中,谐振线圈的整个圆周与绕线管接触。
在此,若在电力传输时在谐振线圈内流动电流,则绕线管会在与谐振线圈接触的部分发热而产生介电损失。因此,从设备侧向车辆传输电力时的电力传输效率显著降低。
进而,谐振线圈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形状,在绕线管的内周面形成的槽部的形状也沿着谐振线圈的形状而形成,槽部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半圆状。
在此,在电力传输时,在谐振线圈中会大量地流动高电压的电流,因此谐振线圈成为高温。当谐振线圈成为高温时,与谐振线圈接触的绕线管也成为高温。当绕线管成为高温时,绕线管膨胀而接受谐振线圈的槽部变小,嵌在槽部内的谐振线圈有可能会从绕线管脱落。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谋求减少介电损失并且抑制线圈的脱落的受电装置、送电装置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受电装置具备:受电部,其以非接触方式从隔开间隔配置的送电部接受电力;和第1保持单元,其保持受电部。上述受电部包括受电线圈。上述受电线圈通过卷绕宽度比厚度大的第1线圈线而形成。上述第1保持单元包括形成有第1槽部的多个第1线圈保持构件,所述第1槽部在受电线圈的延伸方向上延伸,并接受受电线圈。上述第1槽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在第1线圈线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1槽部的深度比在第1线圈线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第1槽部的宽度大。
优选,上述第1线圈线的宽度比第1槽部的深度大。
优选,上述第1线圈保持构件包括:第1支撑部,其与第1槽部在第1槽部的宽度方向上相邻,并支撑受电线圈;和第2支撑部,其相对于第1槽部位于与第1支撑部相反的一侧,并支撑受电线圈。上述第1支撑部和第2支撑部的至少一方形成为:随着向第1槽部的底部靠近,在受电线圈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变长。
优选,上述第1线圈保持构件形成为柱状,第1槽部在第1线圈保持构件的高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形成有多个。
优选,上述第1线圈保持构件配置在受电线圈的内侧,并且沿着受电线圈隔开间隔配置。
优选,上述受电线圈的两端向受电线圈的内侧引出。上述受电装置还具备与上述受电线圈的两端连接的电容器。
优选,还具备将上述受电部和第1保持单元收容在内部的第1收容壳体。上述第1收容壳体包括顶板部、与顶板部相对的底面部、以及将顶板部与底面部连接的周壁部。上述第1线圈保持构件与顶板部及底面部连接。
优选,上述送电部的固有频率与受电部的固有频率之差为受电部的固有频率的10%以下。
优选,上述受电部与送电部的耦合系数为0.1以下。
优选,上述受电部通过形成在受电部与送电部之间形成且以特定的频率进行振动的磁场和形成在受电部与送电部之间且以特定的频率进行振动的电场的至少一方,从送电部接受电力。
本发明的送电装置具备:送电部,其以非接触方式向隔开间隔配置的受电部输送电力;和第2保持单元,其保持送电部。上述送电部包括送电线圈。上述送电线圈通过卷绕宽度比厚度大的第2线圈线而形成。上述第2保持单元包括形成有第2槽部的多个第2线圈保持构件,所述第2槽部在送电线圈的延伸方向上延伸,并接受送电线圈。上述第2槽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在第2线圈线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2槽部的深度比在第2线圈线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第2槽部的宽度大。
优选,上述第2线圈线的宽度比第2槽部的深度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739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清洗膜曝气装置
- 下一篇:生活污水生化处理净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