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前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73903.7 | 申请日: | 2011-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21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田岛正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1/04 | 分类号: | B60K11/04;B62D25/20;F01P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苏萌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前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将轴流风扇配置于散热器及冷凝器的车辆后方的冷却组件(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7-056717号公报、日本特开2008-0197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关于高效地向散热器或冷凝器引导冷却风的技术,还存在改进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高效地向热交换器引导冷却风的车辆前部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具备:热交换器;流道构件,其形成排出流道,所述排出流道将从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侧流道中通过的空气流在相对于该热交换器的车辆后方从朝向车辆下方的开口部排出到车外;空气流促进结构,其形成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逐渐变窄的缩小流道,并且在前端侧使从车辆地板下流入的行驶风增速并从所述排出流道中的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开口部之间流出。
根据上述方式,车辆行驶风流入空气流促进结构的缩小流道,并从该缩小流道部流出至排出流道的中间部。随着从缩小流道通过,行驶风的流速被增速。因此,在排出流道中的来自缩小流道的行驶风的流出部位的周围即热交换器的后方产生负压(负压变大),从而与未设置空气流促进结构的结构相比,生成或促进了从热交换器的空气侧流道通过的冷却风。
如此,在上述方式的车辆前部结构中,能够高效地向热交换器引导冷却风。
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空气流促进结构由如下的构件构成,所述构件包括:排气系统部件,其被配置于相对于所述排出流道的开口部的车辆前侧;绝热构件,其以形成有所述缩小流道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而从车辆前方及上方覆盖所述排气系统部件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上述方式,利用在车辆的功能上所必需的部件来构成了缩小流道部。另外,能够实现行驶风对排气系统部件即排气的冷却。
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排气系统部件以包含消声器的方式而构成,所述消声器以使车辆宽度方向成为长度方向的方式而配置,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被设为扁平。
根据上述方式,空气流与扁平消声器的较宽的面接触,从而排气的冷却效果较大。
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具备风扇,所述风扇被设置在所述排出流道内的相对于所述热交换器的车辆后侧、且相对于所述缩小流道部使空气流出的部分的车辆前侧,并通过工作而生成从所述热交换器通过的空气流,并且在车速超过了预定值时被禁止工作。
根据上述方式,在车速超过预定值且风扇不工作的状态下,能够确保从热交换器的空气侧流道通过的冷却风量。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实现了能够高效地向热交换器引导冷却风的优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侧剖视图。
图2为模式化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3为模式化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副消声器和隔热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至图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10进行说明。对应用了车辆前部结构10的汽车V的概要结构、冷却单元结构、及促进向冷却单元的行驶风的导入的空气流促进结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依次进行说明。另外,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箭头标记W表示车宽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无特别记载而使用前后、上下的方向时,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
(汽车的概要结构)
在图2中,通过模式化的侧面图而图示了应用车辆前部结构10的汽车V的前部,在图3中,通过模式化的俯视图而图示了汽车V的前部。如这些图所示,在汽车V的前端侧配置有动力单元室14,在所述动力单元室14中配置有动力单元12。本实施方式中的动力单元12被构成为,包含内燃机即发动机12E以作为驱动源,所述驱动源用于对作为车轮的前轮Wf进行驱动。动力单元12也可以被构成为,除发动机12E以外还包括前轮Wf驱动用的电动电机的混合动力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739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