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加工用中碳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80073554.9 | 申请日: | 2011-09-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971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 发明(设计)人: | 竹田健悟;阿部雅之;塚野保嗣;荒牧高志;山口伸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22C38/38 | 分类号: | C22C38/38;C22C38/58;C21D9/46;C21D8/02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周欣;陈建全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工用 中碳钢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冷加工用中碳钢板,其特征在于,其是当进行了以100℃/秒的平均加热速度升温后在1000℃下保持10秒、以200℃/秒的平均冷却速度急冷至室温的高频淬火的情况下硬度达到500HV以上且900HV以下的冷加工用中碳钢板,
所述冷加工用中碳钢板以质量%计含有
C:0.30~0.60%、
Si:0.06~0.30%、
Mn:0.3~2.0%、
P:0.030%以下、
S:0.0075%以下、
Al:0.005~0.10%、
N:0.001~0.01%、
Cr:0.001~0.10%
剩余部分包含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碳化物的平均直径d为0.6μm以下,碳化物的球状化率p为70%以上且低于90%,所述碳化物的平均直径d与所述碳化物的球状化率p满足d≤0.04×p-2.6,其中d的单位为μm,p的单位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加工用中碳钢板,其特征在于,以质量%计进一步含有
Ni:0.01~0.5%、
Cu:0.05~0.5%、
Mo:0.01~0.5%、
Nb:0.01~0.5%、
Ti:0.001~0.05%、
V:0.01~0.5%、
Ta:0.01~0.5%、
B:0.001~0.01%、
W:0.01~0.5%、
Sn:0.003~0.03%、
Sb:0.003~0.03%、
As:0.003~0.03%
中的1种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加工用中碳钢板,其特征在于,Cr量[Cr]与Mo量[Mo]满足[Cr]+[Mo]/10<0.1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加工用中碳钢板,其特征在于,冷加工前的硬度为120HV以上且低于170HV。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加工用中碳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在单面上进一步具有表面处理皮膜,所述表面处理皮膜包含起因于含有金属成分X的以Si-O-X表示的硅醇键的成分、耐热树脂、无机酸盐及润滑剂的各成分,
该表面处理皮膜在膜厚方向上具有所述各成分的浓度梯度,且按照靠近所述表面处理皮膜与所述冷加工用中碳钢板的界面的顺序具有密合层和基底层和润滑剂层这3个层,
所述密合层在所述3个层中最多地包含所述起因于硅醇键的成分,具有0.1nm以上且100nm以下的厚度,
所述基底层在所述3个层中最多地包含所述耐热树脂及所述无机酸盐,且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耐热树脂包含0.01质量份以上且10质量份以下的所述无机酸盐,具有0.1μm以上且15μm以下的厚度,
所述润滑剂层在所述3个层中最多地包含所述润滑剂,具有0.1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厚度,
所述基底层的厚度相对于所述润滑剂层的厚度的比为0.2以上且10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加工用中碳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酸盐为选自由磷酸盐、硼酸盐、硅酸盐、钼酸盐及钨酸盐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加工用中碳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热树脂为选自由聚酰亚胺树脂、聚酯树脂、环氧树脂及氟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树脂。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加工用中碳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剂为选自由聚四氟乙烯、二硫化钼、二硫化钨、氧化锌及石墨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未经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7355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洗衣机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用于顶部浸没喷射的喷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