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提动阀的吸附式热泵和信息处理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180071927.9 | 申请日: | 2011-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203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 发明(设计)人: | 真锅敏夫;吉田宏章;安曾德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25B17/08 | 分类号: | F25B17/08 |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董雅会;郭晓东 |
| 地址: | 日本国神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提动阀 吸附 式热泵 信息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提动阀(sheet valva)的吸附式热泵和信息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以防止温室效应等为目的,近年来,减小环境负担的技术的重要性正在增大。在这样的技术中,回收进而再利用以往由于没有利用价值而被舍弃的废热的技术如今正受到瞩目。其中之一是吸附式热泵。
吸附式热泵是如下所述的技术:即,利用水或者甲醇等冷媒被硅胶或活性炭等吸附剂吸附或者解吸时产生的潜热(latent heat)的移动,例如将100℃以下的温度的热能转换成低温热(low-temperature heat)。
吸附式热泵具有吸附器,所述吸附器具有吸附剂,而且能够在使吸附剂吸附冷媒的吸附工序和从吸附剂解吸冷媒的解吸工序之间进行切换。另外,吸附式热泵具有使从吸附器解吸的冷媒冷凝的冷凝器和使从冷凝器供给的冷媒蒸发而且向吸附器供给经蒸发的冷媒的蒸发器。
在吸附工序中,液态的冷媒在蒸发器内蒸发,变成气态的冷媒移动至吸附器内进而被吸附剂吸附。此时,在蒸发器内夺走冷媒的气化热,因此能够从蒸发器获取低温热。
在解吸工序中,对吸附了冷媒的吸附剂进行加热从而从吸附剂解吸冷媒,经解吸的冷媒在冷凝器内被冷却而发生冷凝。变成液态的冷媒供给至蒸发器。在该解吸工序中使用的高温热(High-temperatur heat)根据吸附剂的种类而不同,例如可能具有60℃左右的低温,因此,可以利用各种低温的废热带来的热能作为高温热源。
通过反复进行这些吸附工序和解吸工序,能够从高温热生成低温热。
在上述吸附式热泵中,在吸附器与蒸发器之间,在使气态的冷媒从蒸发器向吸附器流动的流通路上配置有阀。另外,在吸附器与冷凝器之间,也在使气态的冷媒从吸附器向冷凝器流动的流通路上配置有阀。这些阀防止冷媒的逆流。
作为这样的阀,使用有具有薄片状的阀芯的提动阀。薄片状的阀芯借助吸附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或者吸附器与冷凝器之间的压力差进行开闭,因此结构简单,而且不需要用于开闭的增加的驱动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522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1355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薄片状的阀芯使用面状的阀芯关闭流通孔,因此,例如存在以下情况:即,若结露而变成液态的冷媒附着在阀芯与流通路的周围的部分之间,则阀芯由于表面张力而变得难以打开。
另外,存在以下情况:即,当薄片状的阀芯的打开方向是铅垂下方时,阀芯由于自重而变得难以关闭。
这样,现有的具有薄片状的阀芯的提动阀在开闭动作或响应性上存在问题。
因此,本说明书的目的在于,提供使用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提动阀的吸附式热泵。
另外,本说明书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息处理系统,所述信息处理系统包括具有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提动阀的吸附式热泵。
另外,本说明书的目的在于,提供使用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提动阀的吸附式热泵的动作方法。
此外,本说明书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息处理系统的动作方法,所述信息处理系统包括具有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提动阀的吸附式热泵。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吸附式热泵的一个方式,所述吸附式热泵具有:吸附器,具有吸附剂,能够在使冷媒吸附至吸附剂的吸附工序和从吸附剂解吸冷媒的解吸工序之间进行切换;冷凝器,使从所述吸附器解吸的冷媒冷凝;蒸发器,使从所述冷凝器供给的冷媒蒸发,并将所蒸发的冷媒供给至所述吸附器;第一流通孔,供冷媒从所述吸附器向所述冷凝器流动;第二流通孔,供冷媒从所述蒸发器向所述吸附器流动;以及提动阀芯,配置在所述第一流通孔和所述第二流通孔中的至少一者上,具有阀座件和与所述阀座件的端部接合且由根据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形的温度依赖性材料形成的开闭辅助板,所述提动阀芯用于使所述第一流通孔和所述第二流通孔中的至少一者进行开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通株式会社,未经富士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7192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