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冲击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65732.3 | 申请日: | 2011-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81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宋春雷;李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博世电动工具(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D17/06 | 分类号: | B25D1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新同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6 | 代理人: | 杨胜军 |
地址: | 310052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改进的布局结构的冲击工具。
背景技术
诸如冲击凿、锤、冲击钻等的冲击工具被广泛使用。典型的冲击工具大体具有:马达,诸如电动、气动或液压马达;活塞,其被马达驱动以在缸筒中往复滑动;撞击件,其布置在缸筒中以便被活塞驱动以随从于活塞的往复移动;以及工具头,诸如凿头、钻头等,其被撞击件冲击以向前移动并且至少部分地藉由同一缸筒引导。
已知的是,在冲击工具运作期间,将会在工具头上产生振动。有鉴于此,已经为冲击工具开发出各种减振机构,以减小工具头向冲击工具的其它部件传递的振动。但是,在以上类型的冲击工具中,工具头沿轴向方向和径向方向均机械联接于缸筒。因此,工具头振动的轴向和径向分量将被直接传递给缸筒并且因此传递给活塞。由此,难以抑制整个工具的振动。
为此,期望进一步抑制整个冲击工具的振动水平。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击工具,其对于冲击工具的内部元件而言具有改进的布局结构,这能够抑制整个冲击工具的振动。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冲击工具,其包括:
壳体;
缸筒和管状工具头保持件,二者被同轴地固定在壳体中;
活塞,其配置成适于在缸筒中往复移动;
撞击件,其配置成适于随从于缸筒中的活塞移动;以及
工具头,其配置成适于被撞击件冲击,以在工具头保持件中向前移动;
其中缸筒和工具头保持件彼此在径向上机械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缸筒和工具头保持件通过与壳体的力配合或形状配合、或通过紧固件分别被径向固定在壳体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冲击工具还包括布置在缸筒中、位于撞击件和活塞之间的空气弹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工具头经由可滑动地布置在工具头保持件中的撞击柱塞被撞击件冲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冲击工具还包括在缸筒和工具头保持件之间轴向设置的第一减振圈。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缸筒藉由工具头保持件被轴向固定在壳体中,同时工具头保持件被轴向固定在壳体中、位于缸筒和诸如卡环的单一紧固件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冲击工具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紧固件和工具头保持件之间的第二减振圈。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缸筒和工具头保持件彼此也在轴向上机械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工具头保持件藉由以下元件被轴向固定在壳体中:布置在不同轴向位置的多个紧固件;或形成在壳体中的肩部和布置在与肩部不同的轴向位置的紧固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工具头保持件包括前部分用于引导工具头和具有扩大直径以引导撞击柱塞的后部分,一肩部形成在前部分和后部分之间并且用作限制撞击柱塞的向前移动的止动件。
本发明的冲击工具优选是便携式冲击工具,诸如冲击凿、锤、冲击钻等。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击工具,其具有用于其内部元件的新的布局结构,所述布局结构使工具头和其工具头保持件与活塞和缸筒至少沿轴向方向在机械上脱离联接或分开。因此,工具头的振动的至少轴向分量不易于被传递至活塞和缸筒,这有助于抑制整个冲击工具的振动水平。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视图阅读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将被进一步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冲击工具的一个运作阶段;
图2是图1的冲击工具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随后的运作阶段;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冲击工具的一个运作阶段;以及
图4是图3的冲击工具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随后的运作阶段。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
如图1和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冲击工具的第一实施方式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优选由具有高强度、耐用性强以及具有减振能力的材料制作。
缸筒2被固定安装在壳体1中。活塞4以在缸筒中沿轴向方向可往复滑动的方式布置在缸筒2中。活塞运动学地联接至马达(未示出)且被其驱动,所述马达诸如电动、气动或液压马达。例如,活塞经由曲轴机构联接于马达。一个或多个密封圈4a被设置在活塞4的周向表面上,以相对于缸筒2的内壁密封活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博世电动工具(中国)有限公司,未经博世电动工具(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657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