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滚子卷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64167.9 | 申请日: | 2011-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13809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2 |
发明(设计)人: | 津田智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1D39/02 | 分类号: | B21D39/02;B21D1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 代理人: | 柳春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滚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滚子对工件进行卷边加工的滚子卷边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广泛公知有如下的滚子卷边装置:对汽车的车门组合件等工件中的立起状态的凸缘,利用滚子将其弯曲至预定的角度(预备弯曲)之后,再将其弯曲至最终角度(正式弯曲)。
在如上所述的滚子卷边装置中,当进行预备弯曲时,为了稳定滚子的姿势,以滚子的外周面与形成在载放工件的下模上的引导面抵接的状态使滚子沿着引导面滚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因此,滚子中的与引导面抵接的部分渐渐磨损,难以始终以固定的条件进行卷边加工。
为了防止由于这样的滚子的磨损引起的加工不良,当前是当滚子产生了预定量的磨损时,更换成新的滚子。然而,由于将滚子整个进行更换,因此缺点是需要很大的成本。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2-358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成本低且能够维持固定的加工质量的滚子卷边装置。
本发明的滚子卷边装置具有对载放在下模上的工件进行卷边加工的滚子,并且沿着形成在所述下模上的引导面进行所述工件的预备弯曲,所述滚子卷边装置具有引导部件,所述引导部件比所述滚子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当进行所述工件的预备弯曲时,所述引导部件与所述下模的引导面抵接。
在本发明的滚子卷边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引导部件相对于所述滚子的径向位置以及相对于所述滚子的轴向位置分别能够通过垫片调整。
在本发明的滚子卷边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滚子被形成为圆锥台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在固定的条件下的卷边加工。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滚子卷边装置的图。
图2是图1中的A-A线截面图。
图3是示出通过滚子卷边装置进行的工件的预备弯曲的状况的图。
图4是示出在工件的弯曲位置改变了的情况下的预备弯曲的状况的图。
图5是是示出具有圆锥台形的滚子的滚子卷边装置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滚子卷边装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5,对作为本发明涉及的滚子卷边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滚子卷边装置1进行说明。
滚子卷边装置1是对工件W进行卷边加工的装置,并被安装在机器人臂(未图示)上。
工件W由具有立起状态的凸缘F且设置在下模B之上的外板Wo、以及位于外板Wo之上且比凸缘F设置在左侧的内板Wi来构成(参照图3)。
下模B是用于载放工件W的部件,以与外板Wo接触的方式载放工件W。
另外,将图1中的上下方向规定为滚子卷边装置1的上下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滚子卷边装置1包括:滚子10、引导部件20、20、20、20、轴30、以及安装部件40。
滚子10被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的滚子,以可旋转的方式被轴30支撑。
在滚子10中,遍及其周方向的全周形成有从外周面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槽部11。
另外,以下,将滚子10的轴向简称为“轴向”,将滚子10的径向简称为“径向”。
槽部11被形成为遍及滚子10的周方向的全周从滚子10的外周面向径向内侧凹陷。槽部11被形成为在沿着滚子10的轴心的切面上为矩形(参照图1)。槽部11与轴向垂直,并被配置在轴向的安装部件40侧。
在槽部11安装有引导部件20、20、20、20。
引导部件20是具有与滚子10相同程度或者其以上的强度的钢材。引导部件20被形成为圆弧形,四个引导部件20、20、20、20的端部相互重叠,由此形成环形。换言之,引导部件20是通过将环形的部件均匀地分割为四个而得到的部件。引导部件20与槽部11同样地具有矩形的截面形状,并以四个引导部件20、20、20、20的外周面比滚子10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安装在槽部11上。引导部件20中的安装部件40侧的端面形成有沿滚子10的周方向相互远离的两个螺孔,通过螺栓12从滚子10中的安装部件40侧的端面被螺合到该螺孔,引导部件20被安装到槽部11。另外,在滚子10上与引导部件20的螺孔的位置相匹配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螺栓12所贯通的通孔。
引导部件20通过利用径向位置调整垫片21以及轴向位置调整垫片22,能够调整在槽部11中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641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燃机的冷却系统
- 下一篇:基于施工船舱灯具控制器的集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