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接触充电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80062997.8 | 申请日: | 2011-1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93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 发明(设计)人: | 甲斐敏佑;T.克莱索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B60L3/00;B60L5/00;B60L11/18;B60M7/00;H01M10/44;H02J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邸万奎 |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充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接触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这样的充电系统(专利文献1),包括:充电装置,在使车辆停车于规定位置时,预先设置在该停车位置附近,对车辆上装载的电池进行充电;携带机,由车辆的驾驶员持有,具备通信功能;装载在车辆上的车辆侧通信机,与携带机进行通信;以及电池充电控制单元,装载在车辆上,基于车辆侧通信机产生的与移动机之间的通信结果,在判定为驾驶员远离车辆时,开始电池的充电,在判定为驾驶员接近车辆时,结束电池的充电,在车辆的受电单元和充电装置的馈电单元之间保持非接触状态,同时通过电磁耦合进行电力的授受,将电池充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9-894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未基于受电单元的位置和输电单元的位置来判定可否充电,用户不能掌握输电单元的位置相对受电单元的位置的错位容许至哪种程度,所以对于车辆的用户有便利性不好的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使用户的便利性提高的非接触充电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通过包括:检测电池的充电状态的充电状态检测装置,以及根据充电状态检测装置检测的充电状态,设定表示输电线圈的位置的范围的充电容许范围的充电容许范围设定装置,从而解决上述课题。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根据充电状态来设定充电容许范围,或根据充电状态及输电线圈的位置来计算充电时间,例如通过在充电状态高的情况下相应充电上需要的电力量低的部分来扩宽设定充电容许范围,从而可以将容许输电线圈的位置错位的范围扩大,此外,例如即使在充电时间因输电线圈的位置错位而加长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确认了该充电时间的用户的判断来开始充电,作为其结果,可以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系统的方框图。
图2是图1的电池控制器及电子控制组件的方框图。
图3A是表示图1的输电线圈及受电线圈为对置状态的平面图及立体图。
图3B是表示图1的输电线圈及受电线圈为对置状态的平面图及立体图,是表示在X轴方向上产生了错位的情况的图。
图4是表示在图3A、图3B所示的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对受电线圈1B的、可受电的电力的特性。
图5A是表示在图1中,电池5的充电电力对充电时间的特性的曲线图,是表示在受电线圈的受电电力为3.0kW的状态下进行充电的情况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5B是表示在图1中,电池5的充电电力对充电时间的特性的曲线图,是表示在受电线圈的受电电力为1.5kW的状态下进行充电的情况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6A是表示在图1中,电池5的充电电力对充电时间的特性的曲线图,是表示在受电线圈的受电电力为3.0kW的状态下进行充电的情况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6B是表示在图1中,电池5的充电电力对充电时间的特性的曲线图,是表示在受电线圈的受电电力为1.5kW的状态下进行充电的情况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7是用于说明由图2的充电容许范围设定单元设定的充电容许范围的图。
图8是表示图1的非接触充电系统的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图9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系统的电池控制器及电子控制组件的方框图。
图10是表示图9的非接触充电系统的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系统的电池控制器及电子控制组件的方框图。
图12是表示图11的非接触充电系统的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系统的电池控制器及电子控制组件的方框图。
图14是表示图13的非接触充电系统的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系统的电池控制器及电子控制组件的方框图。
图16是表示图15的非接触充电系统的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100...地面侧组件
1A...输电线圈
2A...地面侧电路
3...ECU
4...系统电源
8A...地面侧通信机
200...车辆侧组件
1B...受电线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629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