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取向剂及液晶取向膜有效
| 申请号: | 201180062872.5 | 申请日: | 2011-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28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 发明(设计)人: | 作本直树;野口勇步;饭沼洋介;堀隆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2F1/1337 | 分类号: | G02F1/1337;C08L79/08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胡烨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取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获得显现出高度稳定的预倾角、残留电荷的蓄积少的液晶显示元件的液晶取向剂,由该液晶取向剂得到的液晶取向膜。
背景技术
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等中使用的液晶显示元件通常在元件内设有用于控制液晶的取向状态的液晶取向膜。作为液晶取向膜,迄今为止主要使用的是将以聚酰胺酸等聚酰亚胺前体或可溶性聚酰亚胺的溶液为主要成分的液晶取向剂涂布于玻璃基板等并烧成而得的聚酰亚胺类的液晶取向膜。
随着液晶显示元件的高清晰化,基于液晶显示元件的对比度下降的抑制和残影现象的减少这样的要求,对液晶取向膜而言,除了优异的液晶取向性和稳定的预倾角的显现外,高电压保持率、施加直流电压时的较少的残留电荷和/或因直流电压而蓄积的残留电荷的快速缓和这样的特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聚酰亚胺类的液晶取向膜中,为了应对上述要求,已知掺杂有不同特性的两种以上的聚酰胺酸或其酰亚胺化聚合物的液晶取向剂。
例如,报道了含有两种以上表面张力不同的两种以上的聚酰胺酸及其聚合物的液晶取向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含有从酰亚胺化率最大的聚合物和酰亚胺化率最小的聚合物的酰亚胺化率之差在5%以上的可溶性聚酰亚胺和聚酰胺酸中选出的至少两种以上的聚合物的液晶取向剂(专利文献3)、含有含低极性侧链的聚酰胺酸树脂和具有特定结构的聚酰胺酸的液晶取向剂(专利文献4)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8-438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8-32557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平9-29731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06-1246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近年来,大画面且高清晰的液晶电视成为主体,对残影的要求变得更加严苛,并且要求能耐受严酷的使用环境中的长期使用的特性。与此同时,关于所使用的液晶取向膜的各特性,一直以来也需要具有更良好的特性并且可靠性高的的液晶取向膜,上述含有不同特性的两种以上的聚酰胺酸或该聚酰胺酸的酰亚胺化聚合物的液晶取向剂也无法应对该要求。
即,液晶取向剂的形成中使用的聚酰胺酸的生成反应是平衡反应,在溶液中进行酰胺交换反应。因此,即使是具有将不同特性的两种以上的聚酰胺酸混合而成的组成的液晶取向剂,在其制备、保存、涂布及烧成的过程中也会进行酰胺交换反应,聚合物组成平均化。其结果是,与单独使用含侧链的成分时相比预倾角减小,如果不提高含侧链的成分的比例,则无法显现出所要的预倾角。
但是,提高含侧链的成分的比例的情况下,产生直流电荷的蓄积增大的问题。因此,利用将聚酰胺酸彼此混合或将可溶性聚酰亚胺和聚酰胺酸混合而成的液晶取向剂难以解决上述问题。
另一方面,含有将各聚酰胺酸100%酰亚胺化而得的聚酰亚胺的液晶取向剂中,不会发生上述酰胺交换。但是,使用酰亚胺化率为100%的聚酰亚胺的液晶取向剂存在聚酰亚胺的溶解性的问题、由液晶取向剂在基板上形成液晶取向膜时的印刷性的劣化等问题,使特性变差。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取向剂,该液晶取向剂能获得不伴有上述问题、除了显现出优异的液晶取向性和稳定的预倾角以外、还具有高电压保持率、施加直流电压时的较少的残留电荷和/或因直流电压而蓄积的残留电荷的快速缓和这样的特性的液晶取向膜。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进行了认真研究,结果注意到,将聚酰胺酸所具有的游离的酸结构转换成酯结构的聚酰胺酸酯中,因为酯化是非可逆反应,所以不会发生聚酰胺酸那样的酰胺交换反应。而且还发现,利用如下所述的液晶取向剂可解决上述问题:作为液晶取向剂的构成成分,在不发生酰胺交换反应的聚酰胺酸酯中引入预倾角显现侧链结构,将其作为预倾角显现成分,并且将抑制电荷蓄积的功能优异的聚酰胺酸作为抑制电荷蓄积的成分。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发现的发明,具有下述技术内容。
1.液晶取向剂,其特征在于,含有具有下式(1)的结构单元的聚酰胺酸酯、具有下式(2)的结构单元的聚酰胺酸、以及有机溶剂,该聚酰胺酸酯具备具有预倾角显现能力的侧链结构;
[化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628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