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滚筒研磨用无机介质在审
| 申请号: | 201180062567.6 | 申请日: | 2011-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21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 发明(设计)人: | 内藤隆;伊藤琢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24B31/14 | 分类号: | B24B31/14;C09K3/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滚筒 研磨 无机 介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了被研磨物品的去毛刺、圆弧加工(rounding)、平滑化、抛光等而行进行的滚筒研磨中使用的滚筒研磨用无机介质。
背景技术
滚筒研磨用的介质(也称作“研磨石”)为相应于研磨目的而成形为数毫米至数十毫米的球形、圆柱形、三角锥形、三角柱形等任意形状的具有研磨力的小颗粒。该滚筒研磨用介质一般由主要负责研磨力的研磨材料和内含该研磨材料而实质上构成研磨石的粘合材料构成。
无机介质是将氧化铝等磨粒和铝土矿等无机粘合材料的混合材料烧结而形成的,其廉价且研磨力大,因此多用于去毛刺、圆弧加工等粗加工研磨(参照专利文献1、2)。
然而,滚筒研磨通过将由被研磨物品、研磨用介质和研磨水形成的块体(mass)装入研磨槽内,使研磨层自转、公转、或振动,或者使底部的旋转盘旋转从而使块体流动来进行。即,通过该块体流动的结果而产生的被研磨物品与介质的摩擦力来进行被研磨物品的去毛刺、圆弧加工、平滑化、抛光等。这样的滚筒研磨由于能够一下子处理大量形状复杂的物品,因而,一直以来被广泛用于物品的制造工序。但是,由研磨产生的淤渣是作为产业废弃物而处理,因此存在对环境负荷的影响大、成本也变高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4674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昭44-238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粗加工研磨且耐磨性优异的滚筒研磨用无机介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滚筒研磨用无机介质的特征在于,其为烧结体,其至少包含60重量%~80重量%的氧化铝、10重量%~30重量%的二氧化硅、4重量%~8重量%的氧化锆和1重量%~3重量%的氧化钙。
像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为烧结体的滚筒研磨用无机介质包含60重量%~80重量%的氧化铝作为主要成分,且包含4重量%~8重量%的氧化锆作为成分,因此能够在实现粗加工研磨的同时实现耐磨性的提高。
另外,本发明中,优选烧结体为将包含粘土质微粒和研磨材料颗粒的混合材料烧结而成的烧结体。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能够在实现粗加工研磨的同时实现耐磨性的提高,由此实现了由降低产业废弃物带来的成本削減和环境负荷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滚筒研磨用无机介质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2为示出应用本发明的滚筒研磨用无机介质和比较例的介质的损耗率的实验结果的图。
图3为示出应用本发明的滚筒研磨用无机介质和比较例的介质的研磨量的实验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滚筒研磨用无机介质进行说明。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滚筒研磨用无机介质的例子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滚筒研磨用无机介质相应于研磨目的而成形为数毫米至数十毫米的球形、圆柱形、三角锥形、三角柱形等任意形状。图1的(a)~(d)示出了所述形状的例子。图1的(a)为三角柱形、图1的(b)为将三角柱的中间部斜着切断而得到的形状、图1的(c)为球形、图1的(d)为圆柱形。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研磨用无机介质(以下也简称为“介质”或“本发明的介质”。)为将粘土质微粒和研磨材料颗粒的混合材料调整为至少含有60重量%~80重量%(相对于研磨用无机介质的重量的重量比)的氧化铝(Al2O3)、10重量%~30重量%的二氧化硅(SiO2)、4重量%~8重量%的氧化锆(ZrO2)和1重量%~3重量%的氧化钙(CaO),并将具有这样的组成的混合材料烧结而成的介质。通过将这样的组成的混合材料烧结而得到的介质包含60重量%~80重量%的氧化铝(Al2O3)、10重量%~30重量%的二氧化硅(SiO2)、4重量%~8重量%的氧化锆(ZrO2)和1重量%~3重量%的氧化钙(CaO)。如以下的实施例所示,与以往的介质相比,可以在维持了研磨力的状态下大幅改善损耗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东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新东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625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