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蜂窝状结构体有效
| 申请号: | 201180062346.9 | 申请日: | 2011-1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97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 发明(设计)人: | 野吕贵志;流田和弥;渡边刚;久野修平;伊藤匡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J35/02;B01J35/04;F01N3/20;H05B3/03 |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徐晓静 |
| 地址: | 日本爱知县名古***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蜂窝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蜂窝状结构体。更具体地,涉及作为催化剂载体的同时通过施加电压也作为加热器的、而且耐热冲击性好的蜂窝状结构体。
背景技术
以往,将在堇青石制的蜂窝状结构体载持催化剂的结构,用于对从车辆发动机排出的废气中的有害物质的处理。又,已知有将碳化硅质烧结体形成的蜂窝状结构体用于废气的净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通过载持于蜂窝状结构体的催化剂进行废气处理时,需要使催化剂升温到规定的温度。但是,发动机起动时,由于催化剂温度低,有废气没有充分净化的问题。
因此,考虑在载持催化剂的蜂窝状结构体的上游侧,设置金属制的加热器,使废气升温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又,公开有,将在导电性陶瓷构成的两端部设置电极的蜂窝状结构体用作为带加热器催化剂载体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专利第41363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专利第2931362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8-1414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将上述那样的金属制的加热器搭载于车辆使用时,用于车辆的电气系统的电源被共通使用,采用例如200V这样高电压的电源。但是,金属制的加热器的电阻低。因此,采用上述那样的高电压的电源时,过剩电流流过。结果,有导致电源回路损伤的问题。
又,如果加热器为金属制、即使加工为蜂窝状结构,也难以载持催化剂。因此,难以使加热器和催化剂一体化。
又,在导电性陶瓷构成的蜂窝状结构体的两端部设置有电极的带加热器催化剂载体的电极容易劣化,电阻值可能上升。这是因为,该带加热器催化剂载体搭载于车辆使用时,电极直接暴露在废气中。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作为催化剂载体的同时,通过被施加电压而起到加热器的作用的、耐热冲击性更好的蜂窝状结构体。
根据本发明,提供以下所示的蜂窝状结构体。
[1]一种蜂窝状结构体,包括:筒状的蜂窝状结构部和设置在所述蜂窝状结构部的侧面的一对电极部,该蜂窝状结构部具有,区划形成从作为流体的流路的一个端面延伸到另一个端面的多个孔格的多孔质的隔壁,和位于最外周的外周壁,所述蜂窝状结构部的电阻率为10~200Ωcm,所述一对电极部分别形成为在所述蜂窝状结构部的孔格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带状,所述孔格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所述一对电极部中的一个所述电极部相对于所述一对电极部中的另一个所述电极部夹着所述蜂窝状结构部的中心设置在相反侧,所述电极部具有薄壁部,其具有所述电极部的最大厚度的0~70%的厚度。
[2]所述电极部中形成贯通孔的所述[1]所述的蜂窝状结构体。
[3]如[1]或[2]所述的蜂窝状结构体的所述电极部的最大厚度为0.025~3mm。
[4]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蜂窝状结构体的所述一对电极部各自分别从所述蜂窝状结构部的一个端面延伸形成到所述蜂窝状结构部的另一个端面。
[5]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蜂窝状结构体的所述电极部的电阻率为0.01~100Ωcm。
[6]如所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蜂窝状结构体中,在所述电极部的表面设置有导电体,该导电体的电阻率低于所述电极部的电阻率。
本发明的蜂窝状结构体中,蜂窝状结构部的电阻率为10~200Ωcm。因此,即使采用高电压电源使电流流动,也不会导致电流流动过剩,适合作为加热器使用。又,本发明的蜂窝状结构体的一对电极部分别形成为沿蜂窝状结构部的孔格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带状。接着,本发明的蜂窝状结构体在与孔格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一对电极部中的一个电极部相对于一对电极部中的另一个电极部夹着蜂窝状结构部的中心设置在相反侧。因此,可抑制施加电压时的温度分布的偏差。进一步的,由于本发明的蜂窝状结构体的“电极部具有厚度为该电极部的最大厚度的0~70%的部分”,因此电极部的刚性变小。结果,将蜂窝状结构体搭载于内燃机的排气系统而使用时,即使有急剧的温度变化,也可抑制蜂窝状结构部中产生大的应力。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碍子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碍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623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
- 下一篇:车辆及车辆的控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