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太阳能电池用聚酯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60458.0 | 申请日: | 2011-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12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吉村仁;清水有三;上垣内善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G63/181 | 分类号: | C08G63/181;H01L31/04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苗堃;金世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太阳能电池 聚酯 组合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酯组合物,详细而言,涉及羧基末端基团、甲氧基末端基团少且耐水解性、耐热性优异的适合作为太阳能电池用膜的聚酯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聚酯、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具有优异的力学特性、化学特性而被用于磁记录介质用、一般工业用、热敏孔版用、色带(ribbon)用、反射板用、光学用、食品包装用、纸代替用、脱模用、电绝缘用、电容器用膜等广泛用途中。
特别是近年来期待减少CO2的太阳能发电受到注目,从而对太阳能电池膜要求作为其要求特性之一的耐水解性提高、以及进一步成本降低等。
作为使耐水解性提高的方法,已知为了使羧基末端基团减少而进行固相聚合,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作为电绝缘用膜,为了减少环状三聚体的含量而进行固相聚合。
另外,在专利文献2、3中提出了在酯化反应中或者反应后追加添加乙二醇。
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减少甲氧基末端基团的金属板贴合用聚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2-2968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4734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6361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0-868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电绝缘用膜,虽然记载了实施固相聚合而环状三聚体的含量少的聚酯,但由于在实施固相聚合前在高温下进行缩聚反应,因此由热分解导致羧基末端基团增加,即使将羧基末端基团高的聚酯进行固相聚合,羧基末端基团也不会降到很低,不能说是足够低的聚酯。另外,基于以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和乙二醇为起始原料的通常的DMT法的制造方法中,缩聚反应后的甲氧基末端基团变高,由此导致固相聚合的时间变长,成本上也不足。
另外,在专利文献2、3中提出了通过在酯化反应中或者反应后追加添加乙二醇来减少羧基末端基团的聚酯,但是虽然羧基末端基团低,但磷量少,因此耐热性差,作为在屋外等恶劣的环境下使用的太阳能电池用是不够的,而且由于浊度低,因此在制成膜时表面粗糙度低,难以缠卷。
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减少甲氧基末端基团的金属板贴合用聚酯,但是虽然甲氧基末端基团低,但羧基末端基团高,而且磷量也少,因此不能用于太阳能电池用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用的聚酯组合物,其解决了上述以往的课题,且近年来要求特性愈发严格的耐水解性、耐热性、成本优异。
上述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的太阳能电池用聚酯组合物来解决:聚酯由以对苯二甲酸为主成分的二羧酸成分和以乙二醇为主成分的二醇成分形成,所述太阳能电池用聚酯组合物的特征在于,满足下述式(1)~(5)。
0.65≤固有粘度≤0.90 …(1)
0.7≤M/P≤1.3 …(2)
200ppm≤P≤600ppm …(3)
羧基末端基团≤15当量/t …(4)
甲氧基末端基团≤10当量/t …(5)
(其中,(2)式中,M表示每106g聚酯的碱金属元素、碱土金属元素的摩尔数,P表示每106g聚酯的磷元素的摩尔数。)
由于本发明的聚酯组合物的耐水解性、耐热性、成本优异,因此可以优选用作太阳能电池用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的聚酯,是以芳香族二羧酸或它的二烷基酯等二官能成分和二醇成分为主原料通过缩聚反应而制造的聚酯。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其中,从成本与性能的平衡考虑,优选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主体的聚酯,作为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对于以芳香族二羧酸的二烷基酯为主原料的DMT法,优选以成本上非常低廉的芳香族二羧酸为主原料的直接聚合法(直重法)。作为成本降低的理由,最大的原因是由主原料的原单位差带来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604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