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有效
| 申请号: | 201180059804.3 | 申请日: | 2011-10-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22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 发明(设计)人: | 阿部一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 主分类号: | H01M2/02 | 分类号: | H01M2/02;H01M10/5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张鑫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详细而言涉及例如锂离子充电电池这样的,将由多个正极构件和负极构件通过隔膜物层叠而成的层叠体收容在壳体内所形成的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广泛使用以锂离子充电电池等为代表的充电电池来作为移动电话、便携式个人计算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源。
然而,在将由多个正极构件和负极构件通过隔膜物层叠而成的层叠体收容在壳体内所形成的充电电池(以下,也简称为“电池”)中,存在由于过充电、过多的外部压力等从而引起内部短路的情况。而且,如果局部产生的热量累积(滞留)于这样的短路部位内的话,有可能使整个电池变为过热状态从而发生正极活性物质、电解质的急速热分解等。
这里,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在将具有正极及负极的电极单元收容于扁平形状的外装体(薄片外装体)内而成的锂电池中、配置有与外装体的外表面(扁平面)相接触的散热板的薄片外装型锂电池。(参照专利文献1)。
并且,此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散热板是通过粘接剂(热熔胶型粘接剂、湿气固化型粘接剂、压敏粘接剂)等来与外装体相接合配置的(段落0018),此外,实施例(段落0033)中也公开了在散热板面向锂电池元件(外装体)侧的中央部使用粘接剂(这里使用EVA类的热熔胶型粘接剂)来与外装体的表面相接合的结构(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2)。
然而,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因为外装体和散热板之间夹有粘接层,电池元件的发热是通过粘接层传到传热板来进行散热的,会有传热效率低下、不一定能充分地进行散热的情况发生。即,由于粘接剂通常是以树脂为主体的(例如,专利文献1的段落0033中使用EVA类热熔胶粘接剂),因此,与金属相比热传导较差,很容易导致难以充分散热。
另外,为了提高热传导率(传热效率),考虑到在粘接剂中添加金属粉末,然而会存在以下问题:使用混合了金属粉末的粘接剂不仅会导致成本的增加,也会使粘接剂的粘接强度降低,因此并不理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187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能够实现让容纳了发电元件的壳体(外装体)迅速地进行散热。其结果是为了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过热状态而引起的正极活性物质、电解质的急速热分解等发生的可靠性高的电池。
为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电池的结构如下,
正极构件和负极构件通过隔离物构件以相互相对的方式层叠,并与电解质一起收容在壳体内,且配置有传热板,该传热板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相接合,其中,该正极构件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和集电体,该负极构件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和集电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板具有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直接接触的区域、和配置了用于使所述传热板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接合的接合材料的区域。
在本发明的电池中,优选为所述传热板的配置所述接合材料的区域作为高度与所述传热板的和所述壳体接触的区域相比较低的阶梯部,通过配置在所述阶梯部的接合材料,来使所述传热板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相接合。
此外,优选为所述传热板的配置所述接合材料的区域是通孔,通过填充在所述通孔中的所述接合材料,来使所述传热板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相接合。
发明效果
对于本发明的电池,由于将用于促进壳体内的热量向外部释放的传热板分为与壳体的外表面直接接触的区域、和配置了用于使传热板与壳体的外表面相接合的接合材料的区域,因此,利用配置在应该配置所述接合材料的区域的接合材料,能够使传热板可靠地与壳体的外表面相接合,并且在传热板的与壳体的外表面直接接触的区域中,能够使来自壳体的热量有效地释放到外部。
其结果是,能够提供一种可以从收容了发电元件的壳体(外装体)内迅速地进行散热、从而可以有效率地抑制、防止由于整个电池的过热状态而导致的正极活性物质、电解质的急速热分解等发生的可靠性高的电池。
另外,在将传热板的配置了接合材料的区域作为高度与传热板的和壳体接触的区域相比较低的阶梯部时,既能确保与壳体的外表面直接接触区域,又能通过配置在所述阶梯部的接合材料使传热板与壳体的外表面可靠地相接合,从而能使本发明更有实用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598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改变特性的α-淀粉酶变异体
- 下一篇:鞋外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