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体色谱仪、液体色谱仪用试样导入装置以及液体色谱仪用试样导入装置的清洗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80057878.3 | 申请日: | 2011-1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380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裕志;石井公彦;植田充彦;清水克敏;关良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
| 主分类号: | G01N30/26 | 分类号: | G01N30/26;G01N30/20;G01N30/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曾贤伟;曹鑫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色谱仪 试样 导入 装置 以及 清洗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色谱仪、液体色谱仪用试样导入装置以及液体色谱仪用试样导入装置的清洗方法。
背景技术
在作为液体试样分析装置的一种的液体色谱仪中,流动相(洗提液)被泵装置吸入,流动相和通过自动试样导入装置导入的试样一起被送到柱中。被导入到柱中的试样被分离成各个成分,由各种检测器进行检测。一般在称为高速液体色谱仪(HPLC)的装置领域中,要求在最大20MPa~40MPa的高压力下进行分析。在这种HPLC用泵装置中,要求即使在高压力下也可以准确且精密地供给流动相。
另外,自动试样导入装置是用于以下用途的装置,即通过针从被摆放在样品架上的试样保持容器吸取试样液后,将试样驻留在试样驻留环中,并将试样自动注入到液体色谱仪的流动相流路中。另外,也经常使用具备在注入到流动相流路之前将试样稀释、将试样和反应试剂进行混合并标签化等预处理功能的自动试样导入装置。
这种自动试样导入装置中的注入方式被大致区分为以下2种:针以及试样驻留环被编入高压下的流动相流路的一部分的直接进样方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仅试样驻留环被编入高压下的流动相流路的一部分的定量环进样方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
直接进样方式具有以下优点:暂时驻留在针以及试样驻留环内的试样,在分析开始时被流动相冲入柱中,并且在分析过程中由于针以及试样驻留环的内部始终被流动相冲洗,因此可以将吸取到的试样毫无浪费地导入柱中,从而不需要用于清洗被试样污染了的针的内部的其他手段。
另一方面,在分析过程中,基于针被编入流动相流路的一部分的原理,需要在高压下保持针和试样保持容器的试样注入口之间的液密性的结构,会有不适应预处理的稀释和混合等试样处理的缺点。
与此相对,定量环进样方式在分析过程中,由于针在高压下的流动相流路外,因此,即使是分析过程中也可以进行针的移动或试样测量,不需要保持针和试样保持容器的试样注入口之间的液密性的结构,因此具有可以在分析过程中实施试样的预处理的优点。另一方面,由于需要清洗针内部的其他手段和其工序,所以和直接进样方式相比,具有试样注入所需要的时间变长的缺点。
这样,上述2种注入方式互有优点和缺点,所以最好能够根据分析的目的用途选择某种方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1-2480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6-292641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6-235722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昭61-1141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所述的定量环进样方式的试样导入单元中,要把试样毫无浪费地全部导入柱中时,将要导入柱中的试样第一次驻留在试样驻留环内的过程中,除了实际的试样溶解液以外,清洗液也同时被驻留在试样驻留环内。即,结果清洗液被导入柱中,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1,当在流动相和清洗液中使用了不同的溶剂时,清洗液自身以没有被牢固地保持在柱内而几乎直通的状态到达检测器。这里,流动相和清洗液的与光吸收有关的波长特性不同时,其光吸收的差分由检测器进行检测,并被记录在色谱上。该清洗液的假峰特别在以高灵敏度分析微量试样时成为问题。
第2,即使在流动相和清洗液中使用了相同的溶剂时,特别当试样成分对于清洗液的溶解性较高时,在上述试样导入过程中促进试样溶解液的稀释化,试样溶解液成为更宽的带宽,被驻留在试样驻留环内。其结果,试样溶解液具有更宽的带宽而到达柱,因此其结果为由检测器检测出的试样成分的色谱的峰宽也变宽。即,由于目的成分的分离度恶化,因此产生分析时间变长,作为色谱仪装置的处理能力下降的问题。另外,同时试样成分的色谱的峰高也减少,因此产生作为液体色谱仪的灵敏度也下降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通过防止假峰的检出,提高色谱的分离度,从而能够以高灵敏度防止分析时间变长的液体色谱仪、液体色谱仪用试样导入装置以及液体色谱仪用试样导入装置的清洗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未经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578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蒲公英鱼骨保健饼干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钢-混凝土搭接式组合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