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跨骑型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1180056860.1 | 申请日: | 2011-1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85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 发明(设计)人: | 稻冈洋;山西辉英;藤原一夫;泷川俊直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2J37/00 | 分类号: | B62J37/00;B62J99/00;F02M25/08;F02M3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跨骑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跨骑型车辆,公知有如下跨骑型车辆:搭载有将燃料箱内的蒸发燃料暂时吸附的碳罐,并从该碳罐向发动机进气系统供给燃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公知有如下内燃机的燃料蒸汽处理装置:使燃料箱内的蒸发燃料暂时吸附在发动机内的燃油中,并从燃油向发动机进气系统供给燃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9/154120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49-881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中,存在如下技术课题:在将碳罐配置于跨骑型车辆的情况下,为了确保配置部位而在车身设计方面受到限制,并且导致车身大型化。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内燃机的燃料蒸汽处理装置中,对于将该处理装置搭载于跨骑型车辆,为了符合配置或跨骑型车辆的使用方便性而存在各种技术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技术课题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能够在不使用碳罐的情况下处理燃料箱内的蒸发燃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为一种跨骑型车辆,具有:供驾驶员落座的座椅;燃料箱,其配置在座椅的前方;发动机,其配置在燃料箱的下方,且具有曲轴箱和从曲轴箱的前部向上方突出设置的汽缸;以及燃料蒸汽通路,其与燃料箱连接,将燃料箱内的蒸发燃料向燃料箱之外排出,所述跨骑型车辆的特征在于,燃料蒸汽通路的至少一部分穿过汽缸的后方,连接在曲轴箱的比汽缸更靠后方的位置,并在发动机的燃油内开口。
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构成基础上,具有:进气装置,其从汽缸向后方延伸,具有进气管、节气门体、连接管、以及空气滤清器箱;以及空气导入通路连接部,其设置在燃料蒸汽通路的中途,连接用于将空气导入到燃料蒸汽通路内的空气导入通路,空气导入通路连接部配置在比燃料箱更靠下方、且比空气滤清器箱更靠前方的位置。
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构成基础上,具有第1止回阀,其设置在燃料蒸汽通路的中途,阻止从发动机侧向燃料箱侧的流动,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空气导入通路连接部和第1止回阀隔着进气装置而上下分散地配置。
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构成基础上,进气装置偏置地配置在车宽方向一侧,燃料蒸汽通路以穿过进气装置的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配置。
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构成基础上,进气装置向车宽方向一侧弯曲地配置,燃料蒸汽通路以穿过进气装置的弯曲的内侧的方式配置。
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5中任一项所述的构成基础上,燃料蒸汽通路的一部分支承在进气装置上。
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6中任一项所述的构成基础上,空气滤清器箱的上表面被座椅覆盖,空气导入通路沿空气滤清器箱的上表面向后方延伸,且其开口端配置在空气滤清器箱的进气口附近。
技术方案8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7中任一项所述的构成基础上,具有:座椅架,其支承座椅,以向后上方延伸的方式配置;以及第2止回阀,其设置在空气导入通路的中途,阻止从发动机侧向空气侧的流动,空气导入通路的至少比第2止回阀靠下游侧的部分沿座椅架向前下方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燃料蒸汽通路的至少一部分穿过汽缸的后方,连接在曲轴箱的比汽缸更靠后方的位置,并在发动机的燃油内开口,因此,不需使用碳罐就能处理燃料箱内的蒸发燃料。另外,由于能够利用比较空荡的部分来配置燃料蒸汽通路,所以能够提高外观性。而且,由于将燃料蒸汽通路配置在汽缸的后方,所以即使蒸发燃料因在燃料蒸汽通路内结露等而液化,通过使被汽缸加热的空气向后方流动,也能够使燃料容易汽化而容易将燃料输送到曲轴箱内。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由于空气导入通路连接部配置在比燃料箱更靠下方、且比空气滤清器箱更靠前方的位置,所以能够有效利用死角。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由于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空气导入通路连接部和第1止回阀隔着进气装置而上下分散地配置,所以能够有效利用进气装置的上下处的死角。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由于进气装置偏置地配置在车宽方向一侧,燃料蒸汽通路以穿过进气装置的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配置,所以能够将燃料蒸汽通路配置在车身的内侧,从而能够提高外观性。另外,能够有效利用死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568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船舶能量管理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刮水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