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清除集砂器中沉积物的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56512.4 | 申请日: | 2011-10-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16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23 |
发明(设计)人: | T·雅各布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加拉拉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02 | 分类号: | E02B3/02;E02B8/02;B01D21/2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赵培训 |
地址: | 挪威特*** | 国省代码: | 挪威;NO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清除 集砂器中 沉积物 系统 方法 | ||
1.一种水压式清除集砂器中沉积物的方法,其中沉积物被吸入设置在集砂器底部附近的开有槽的管道(15)中,其特征在于,开有槽的管道(15)从连接件(16)处分支出来,在该连接件处至少两根开有槽的管道在独立于所述开有槽的管道(15)的定向的方向上连接至公共排放管道(17),并且在连接件处所述开有槽的管道(15)彼此分开以彼此相互独立地操作并还有助于使共同的负压相互平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物理距离以及通过使槽在距连接件(16)一定距离处终止而使开有槽的管道(15)彼此分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开有槽的管道(15)之间的物理隔板(21,31)而使所述开有槽的管道彼此分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隔板包括设置在两个相接的开有槽的管道(15)之间的分隔壁(21),从而使得两根开有槽的管道(15)中的水流及沉积物保持相互分开地流向连接件(16)。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相接的开有槽的管道(15)中的水流及沉积物被连接件(16)中被任意控制的可动分隔壁(52)分开。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开有槽的管道(15)成对设置,每对开有槽的管道(15)都沿着共同的线布置并且通过t型连接件连接至公共排放管道(17)。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开有槽的管道(15)被用于加压管道式集砂器中。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开有槽的管道(15)被连续操作。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沉积物覆层达到预定高度时使用所述开有槽的管道(15),或者相隔一定时间间隔地使用所述开有槽的管道。
10.一种用于水压式清除集砂器中的沉积物的开有槽的管道系统,其中沉积物被吸入设置在集砂器底部附近的开有槽的管道中,其特征在于,开有槽的管道(15)从连接件(16)处分支出来,在连接件处至少两根开有槽的管道(15)在独立于所述开有槽的管道(15)的定向的方向上连接至公共排放管道(17),并且在连接件处开有槽的管道(15)彼此分开,以彼此相互独立地运行并还有助于使共同的(负)压力相互平衡。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开有槽的管道(15)上在槽(41)的每一侧均设置有裙部(42)以减少冲淡风险。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沿着开有槽的管道设置有喷嘴以使粘性沉积物变松散。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一对在另一对后面地成列布置的若干对开有槽的管道(15)。
1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彼此并行布置的若干对开有槽的管道(15),优选为通过物理隔板(31)分隔开。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槽(41)的尺寸沿开有槽的管道的长度而改变,集砂器中上游的槽开口大于在下游的槽开口,以对集砂器中颗粒物的尺寸如何分布也发生改变进行补偿。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连接件(16)包括被设置成可任意控制并且可动的分隔壁(52),该分隔壁使相连的开有槽的管道(15)中的水流在连接件(16)的下游立即保持彼此分开。
17.如权利要求10中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适用于监控沉积高度的设备,还包括依据所记录的沉积高度自动启动操作以及暂停操作的可选的设备。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每对开有槽的管道(15)中的一根管道或两根管道在靠近连接件(16)处设置有阻流阀(22),以能够逐渐关闭通至连接件(16)的开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加拉拉股份公司,未经加拉拉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5651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能源回收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智能控制百叶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