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械泵送液压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56478.0 | 申请日: | 2011-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47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亚历杭德罗·拉德龙德格瓦拉兰格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瑟瑞恩派特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23/04 | 分类号: | F04B23/04;F04B4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李静 |
地址: | 哥伦比*** | 国省代码: | 哥伦比亚;CO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 液压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用于石油生产或烃提取的机械泵送液压机构。
在石油工业中,众所周知除了需要能够独立地从向下速度变为向上速度之外,还需要变化液压致动器所行驶的距离。本发明在无需电子频率驱动器的情况下可引起机器每分钟完成的循环数的变化,条件是上述速度变化是由于通过使用流量控制阀进入或离开液压致动器的流量变化而引起的。这实际上降低了人工举升系统的经营成本并提高了油井产量。因此,本发明适用于其中机械泵送机构用作人工举升系统的油井。
背景技术
机械泵送液压机构是通过使用包括一组独立元件的液压系统进行人工举升地下的石油的机器。通常,使用三个发动机:一个用于电源泵,另一个用于再循环泵,且再另一个用于风机。此外,这些机器具有油罐、电气隔室、风机产生的空气的聚集元件,和其中前面提到的所有组件都收纳在其中的结构。本发明简化了传统泵送机构的设计并优化了其操作,条件是其仅使用一个发动机来操作泵和风机。此外,其物理结构包含液压罐、电气隔室和聚集元件,从而产生更可靠和简单的机器。
发明目的
本发明对应于机械泵送液压机构,它具有液压动力机构、基座和液压致动器。该机构具有向所有机构的元件提供动力的单发动机。所述发明在液压动力机构中的双泵中的第一泵从液压油罐中采集液压油并在一定流量和压力下将其输送到位于基座顶部的液压致动器时工作。因此,液压致动器举升使油井进行生产所必需的负载。当完成举升负载的运动时,液压动力机构启动其电磁阀以改变并因此允许液压致动器返回到其初始位置,以便开始新的循环。由液压动力机构启动的电磁阀变化的动作由位于基座上的两个极限轨道(一个位于上端且另一个位于下端)确定。同时,双泵中的第二泵向过滤器输送液压油,其从液压油罐中采集液压油,然后以冷却其为目的将其穿过散热器。最后,以保持整个系统的稳定和最适温度为目的,现在去除杂质的油在其出去的低温下返回到液压油罐。同时,电发动机具有其中金属风机安装在后部的通轴,其可提供冷却穿过散热器的油所必需的空气流。以这种方式,优化了机械泵送液压机构的设计,条件是通过单发动机可对动力泵(主泵)、循环泵(次泵)和风机提供动力,所有这些组件都是直接耦接至发动机轴的组件。
附图说明
图1a:机械泵送液压机构的等距视图。
图1b:机械泵送液压机构的前视图。
图2:液压动力机构的等距视图。
图3a和图3b:具有油罐和滑轨的液压动力机构的内部部件的等距视图。
图4a:液压动力机构的内部部件的等距视图。
图4b:液压动力机构的内部部件的前视图。
图5a:液压动力机构的动力系统的前视图。
图5b:液压动力机构的电力系统(风机、发动机、钟状物、挠性接头、液压泵)的等距视图。
图6a:机械泵送液压机构的液压致动器和基座的前视图。
图6b:机械泵送液压机构的液压致动器和基座的等距视图。
图6c:极限轨道详情。
图7a:机械泵送液压机构的基座的前视图。
图7b:机械泵送液压机构的基座的等距视图。
图8a:机械泵送液压机构的液压致动器的前视图。
图8b:机械泵送液压机构的液压致动器的横截面图。
图8c:内锥体的详情。
参考列表
1.液压动力机构。
1-1.台阶。
1-2.干燥室。
1-2-1.O形圈的衬套
1-3.液压油罐。
1-4.星形三角起动器的托盘。
1-5.电气组件隔室。
1-6.电气仪表板。
1-7.液压仪表板。
1-8.紧凑结构或聚集元件。
1-9.升举式底座。
1-10.滑轨。
1-11.电气连接管道。
1-12.液压电路的支架:
1-13.液压动力电路
1-13-1.止回阀。
1-13-2.先导式压力控制阀。1-13-3.电磁阀。
1-13-4.流量控制止回阀
1-13-5.三通接头
1-13-6.关闭阀。
1-13-7.高压压力计。
1-13-8.连接双泵的主出口与止回阀(1-13.1)的软管和配件。
1-13-9.过滤器和高压压力计之间的连接管道。1-14.再循环液压电路。
1-14.再循环液压电路。1-14-1.液压油过滤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瑟瑞恩派特有限公司,未经瑟瑞恩派特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564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