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80055411.5 | 申请日: | 2011-1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19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 发明(设计)人: | 坪井寿宪;藤井宽昭;荒木宗也;寺本亮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9F9/00 | 分类号: | G09F9/00;G02F1/1333;G02F1/133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焦玉恒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器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包括在电视机中的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例如,诸如包括液晶和有机EL(电致发光)的那些显示器用作平板电视机、个人笔记本计算机和汽车导航等的显示监视器。在这样的显示器中,在表面保护和设计方面上,已经知晓由诸如塑料和玻璃的透明基板形成的前板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前表面侧(显示侧)上(例如,见特许文献1至4)。
在特许文献1中,为了防止图像质量因界面反射变坏,提出了折射率上调整的透明材料插设在前板和显示面板之间。另外,在特许文献2至4中,例如液体、凝胶片、粘附片和光固化树脂用作这样的透明材料。
例如,在采用上述光固化树脂用作透明材料的情况下,在光固化树脂夹在显示面板和前板之间后,通过从前板侧施加光而固化树脂材料。与液体材料相比,采用光固化树脂消除了诸如泄漏的顾虑,并且与粘附片相比,在制造时很难使灰尘和气泡进入。此外,还能使显示面板接合至前板而不受显示面板和前板的变形、段差结构等影响。
另一方面,在前板中,根据图像质量的提高和设计,显示面板的与非显示部分(边框部分)相对的区域在一些情况下会经受遮光处理。具体而言,通过沿着前板的外边缘蒸发或者印刷遮光材料,或者通过连接不透明的片材至框状区域而形成遮光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特许文献1:特开平第3-204616号公报
特许文献2:特开平第6-337411号公报
特许文献3:特开第2005-55641号公报
特许文献4:特开第2008-281997号公报
特许文献5:特开平第5-345790号公报
特许文献6:特开平第10-299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由光固化树脂形成的树脂层插设在前板和显示面板之间且上述框状遮光层形成在前板上的情况下,发生过如下的缺陷。具体而言,在此情况下,在制造工艺中,光从前板设置有遮光层的一侧施加以固化树脂材料,并且因此遮光层里侧(backside)的树脂仍处于未固化状态,并且未固化树脂的液体可能在涂敷后泄漏。
本发明针对于上面的缺陷作出,并且本发明的目标是设置能抑制遮光层里侧的树脂层固化不良的显示器以及制造该显示器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显示器包括下面的部件(A)至(E):
(A)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显示区域包括多个像素,并且非显示区域围绕显示区域;
(B)树脂层,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前表面上且由光固化树脂形成,在用于固化的光波长范围内,所述树脂在固化前和固化后的折射率高于透明基板的折射率;
(C)透明基板,设置在树脂层的前表面上;
(D)中间层,设置在透明基板的前表面上且该中间层的折射率在用于固化树脂的光波长范围内低于透明基板的折射率;和
(E)遮光层,设置在中间层的前表面的区域中,该区域与非显示区域相对。
在本发明的第一显示器中,为了在制造工艺中固化树脂施加的光从前表面或侧表面进入透明基板。因为在用于固化树脂的光波长范围内折射率低于透明基板折射率的中间层设置在透明基板的前表面上,所以从透明基板的侧表面进入的光被透明基板和中间层之间的界面全反射,然后引导通过透明基板。另外,因为遮光层设置在中间层的前表面上,所以光不被遮光层吸收。此外,因为树脂层由树脂形成,其中该树脂的折射率在固化前和固化后在用于固化的光波长范围内高于透明基板的折射率,所以光从透明基板进入树脂层以固化树脂。因此,抑制了遮光层里侧的树脂层的固化不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显示器包括如下部件(A)至(D):
(A)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显示区域包括多个像素,并且非显示区域围绕显示区域;
(B)树脂层,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前表面上且由光固化树脂形成,该光固化树脂在固化前和固化后的折射率在用于固化的光波长范围内高于透明基板的折射率;
(C)透明基板,设置在树脂层的前表面上;以及
(D)遮光层,设置在透明基板的前表面的区域中,该区域于非显示区域相对,并且遮光层的折射率在用于固化树脂的光波长范围内低于透明基板的折射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公司,未经索尼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554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