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纯度肝素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80054488.0 申请日: 2011-09-13
公开(公告)号: CN103209997A 公开(公告)日: 2013-07-17
发明(设计)人: 六车三治男;村田浩志 申请(专利权)人: 国立大学法人宫崎大学;扶桑药品工业株式会社
主分类号: C08B37/10 分类号: C08B37/10;A61K31/727;A61P7/02;A61P9/00;A61P9/10;A61P9/12;A61P21/00;A61P29/00;A61P35/04;A61P37/06;A61P37/08
代理公司: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代理人: 张永新;张平元
地址: 日本*** 国省代码: 日本;JP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纯度 肝素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专利申请要求日本专利申请第2010-205310号的优先权,在此将其全部内容引述至本说明书中作为参考。

本发明涉及实质上不含引起副作用的物质、安全性高、作为药品、化妆品及研究试剂等有用的高纯度肝素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肝素是存在于肝、小肠、肺和皮肤等的、含有经硫酸化的D-葡糖胺、D-葡糖醛酸、L-艾杜糖醛酸等的酸性粘多糖。

肝素具有较强的抗凝血活性,除应用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各种血栓栓塞症(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肌梗塞、肺栓塞、脑栓塞、四肢动脉血栓栓塞、手术中、手术后的血栓栓塞等)的治疗及预防外,还可在使用血液透析、人工心肺机等体外循环装置时或插入血管导管时,或是在输血及血液检查等场合下用来防止血液凝固。

此外,公知肝素除了具有抗凝血活性外,还具有脂蛋白脂肪酶活化作用、抗血小板凝集作用、降血压作用、抗补体作用、抑制癌症转移作用、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作用、抑制局部炎症、镇痛以及促进肌肉组织的血液循环等多种生理活性。

肝素主要是从健康的供食用动物的组织中提取/分级来制造的,但从BSE(牛海绵状脑病)问题出现后,作为药物的肝素的来源则基本为猪的小肠粘膜。通常,将猪小肠粘膜悬浮于水类溶剂中进行蛋白质消化,然后加入吸附剂等(非专利文献1),以复合物的形式将肝素及其他粘多糖(主要是硫酸软骨素系列、硫酸乙酰肝素等)提取,将其作为粗原料。接着再对其进行批量混合/分级,得到肝素(所谓的“未分级肝素”)。

用上述方法所得到的肝素(未分级肝素)含有除肝素外的粘多糖(主要是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软骨素B及硫酸软骨素C),已经知道其含量会随粗原料及制造方法而不同。但是,确认了这种杂质的大致的副作用是可接受的,其结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未分级的肝素用作药物。

然而,2008年初在美国和德国报告发生了多起向患者静脉团注(快速静注)未分级的肝素制剂时,出现与以往不同的副作用的病例,最终演变成超过80人死亡的事件。美国FDA对这种未分级的肝素制剂及其原料药进行了分析,结果确认了其与一直以来所使用的产品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地确认到了这种产品中存在过硫酸化硫酸软骨素(Over sulfated chondroitin sulfate:OSCS)(非专利文献2~4)。这种物质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据说很可能是在制造原料药时混入的。

日本国内虽然没有重度副作用的报告,但也回收了部分未分级的肝素制剂及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制剂,向市场稳定供应的问题变得严峻。

许多研究人员根据OSCS的科学合成法、结构解析或动物实验等来探明有害现象的原因,特别是还根据1H-NMR和其他试验方法等对纯度及安全性的确认进行了研究(非专利文献5和6),确认OSCS为造成日本国内有害现象的原因物质,确认/纯度实验的研究通过行政、制剂制造商来实施(非专利文献7和8)。

另一方面,作为肝素的制造或者纯化方法,公知有1)非专利文献1、2)非专利文献9、3)非专利文献10和4)专利文献1等中记载的方法。

但是,能够简便且有效地从肝素中除去OSCS、硫酸软骨素等杂质的方法,至今为止还是未知的。进一步地,简便地检出或测定上述肝素中杂质的方法至今为止是未知的。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Roden,L.,Dorfman,A.,Acta Chemi.Scand.13,2121(1959)

非专利文献2:Nature Biotechnology,2008,26,669-675

非专利文献3: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8,359,2674-2684

非专利文献4: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8,358,2457-2467

非专利文献5:Beyer,T.et al.,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48,13-19(2008)

非专利文献6:Guerrini,M.et al.,Nature Biotechnology26,669-675(2008)

非专利文献7:橋井則貴ら、医药研究39(10)651-659(2008)

非专利文献8:Jia,H.,Nature Biotechnology26,477-478(2008)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立大学法人宫崎大学;扶桑药品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国立大学法人宫崎大学;扶桑药品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544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