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继电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180052231.1 | 申请日: | 2011-10-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899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 发明(设计)人: | 加藤芳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H50/56 | 分类号: | H01H50/56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汪惠民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 继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磁继电器,已知有在基座上并排设有多个具有彼此能够接触分离的触点的触点机构的结构(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在该专利文献1中,各触点机构分别具有可动接触片及固定接触片,且在可动接触片及固定接触片上分别设有一个触点。
另外,还已知有作为触点机构而在可动接触片及固定接触片上分别设有多个触点的电磁继电器。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4397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如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在各触点机构的可动接触片及固定接触片上分别设有一个触点的电磁继电器中,触点的接触可靠性变低,有可能由于异物等的存在而引发触点不良的情况。
另一方面,当在各触点机构的可动接触片及固定接触片上设有多个触点时,能够抑制触点的接触可靠性的降低,但触点容量的调节变难,制造工序变得复杂,存在成本增大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既可提高触点的接触可靠性,又可实现成本削减的电磁继电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的主旨在于,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其在底盘上组装有驱动部、通过驱动该驱动部而移动的移动体、及多个触点机构,所述多个触点机构通过该移动体的移动而切换触点的接触分离,所述电磁继电器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触点机构分别具有可动触点部及固定触点部,所述多个触点机构至少具有一个在可动触点部及固定触点部上分别设有一个触点的触点机构,并且至少具有一个在可动触点部及固定触点部中的至少任一方上设有多个触点的触点机构。
本发明的第二特征的主旨在于,设有所述多个触点的触点机构为常闭触点。
本发明的第三特征的主旨在于,设有所述多个触点的触点机构组装在与所述驱动部相邻的位置上。
本发明的第四特征的主旨在于,设有所述多个触点的触点机构为在可动触点部及固定触点部中的任一方上设有一个触点,并且在另一方上设有多个触点的触点机构。
本发明的第五特征的主旨在于,在所述固定触点部设有一个触点,并且在所述可动触点部设有多个触点。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多个触点机构至少具有一个在可动触点部及固定触点部上分别设有一个触点的触点机构,并且至少具有一个在可动触点部及固定触点部中的至少任一方上设有多个触点的触点机构。这样,通过至少具有一个在可动触点部及固定触点部中的至少任一方上设有多个触点的触点机构,由此能够使触点的接触可靠性提高。另外,通过至少具有一个在可动触点部及固定触点部上分别设有一个触点的触点机构,由此能够抑制成本的上升。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局部分解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2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主体部局部分解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壳体内侧的立体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基座的俯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纵向剖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横向剖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纵向剖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边参考附图边进行详细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多个实施方式中包含同样的结构要素。因而,以下,对于那些同样的结构要素标以共同的符号,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1通过从电磁继电器主体部10的上方被覆壳体20,并将该壳体20与底盘40粘接固定而形成为大致箱型。
电磁继电器主体部10通过将电磁铁装置(驱动部)30及多个触点机构60、70组装于底盘40而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522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