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气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47901.0 | 申请日: | 2011-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403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佐佐木晃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主分类号: | B60C15/00 | 分类号: | B60C15/00;B60C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特别地涉及诸如卡车和公共汽车等重型车辆用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例如,如图1所示,传统的充气轮胎包括由在一对胎圈芯101之间环状地延伸的帘布层形成的胎体102。充气轮胎的胎体102由在一对胎圈芯101之间环状地延伸的胎体主体部102a和从胎体主体部102a延伸并且围绕胎圈芯101卷起的胎体折返部102b构成。应该注意的是,胎体主体部102a与胎体折返部102b之间的距离(帘布层帘线之间的距离)通常从胎圈芯101的位置朝向轮胎的径向外侧逐渐减小。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胎体主体部102a与胎体折返部102b之间的橡胶的厚度和形状最优化的技术。该技术能够在未使用胎圈增强构件的情况下有效地防止在胎体折返部的端部处的帘线的破损和胎体折返部的端部处的龟裂的发生,以有效地改善轮胎的重量减小和轮胎的耐久性提高两者。
然而,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技术采用了胎体折返部102b与胎体主体部102a之间的距离在胎圈芯101附近减小并接着从径向外侧的给定位置开始逐渐增加的结构。因此,为了充分地保护胎体折返部的端部,需增加轮胎的在胎体折返部的端部处的外侧皮层橡胶的厚度。因此,担忧的是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技术可能由于发热和蓄热的增加而使外侧皮层橡胶劣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967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优化了的帘布层帘线之间的距离以解决上述问题,并且其能够防止由于橡胶厚度的增加而由蓄热和发热引起的橡胶劣化。
本发明的发明人已认识到能够通过如下的充气轮胎来解决上述问题:该充气轮胎包括一对胎圈芯和由帘布层形成的胎体,帘布层由在一对胎圈芯之间环状延伸的胎体主体部和从胎体主体部延伸并且围绕胎圈芯卷起的胎体折返部构成,其中,胎体主体部与胎体折返部之间的帘布层帘线之间的距离从胎圈芯的位置朝向轮胎的径向外侧逐渐减小,接着逐渐增加,接着再次逐渐减小。然而,该技术由于如下部分处的橡胶厚度的不可避免的增加而引起的发热和蓄热的增加使橡胶劣化:该部分包含了帘布层帘线之间的距离从逐渐增加到逐渐减小所在的位置(换言之,帘布层帘线之间的距离最大的位置)。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对用于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手段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能够通过使宽度方向外侧皮层橡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向内缺欠以在宽度方向外侧皮层橡胶上形成缺欠部来有效地获得期望的目的,该宽度方向外侧皮层橡胶位于胎体主体部与胎体折返部的帘布层帘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的区域的宽度方向外侧。
本发明意图基于以上发现。其概要和构成如下。(1)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一对胎圈芯和由帘布层形成的胎体,所述帘布层由在所述一对胎圈芯之间环状地延伸的胎体主体部和从所述胎体主体部延伸并围绕所述胎圈芯卷起的胎体折返部构成,
其中,所述胎体包括: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一部分中所述胎体主体部的帘布层帘线与所述胎体折返部的帘布层帘线之间的距离从所述胎圈芯的位置朝向轮胎径向外侧逐渐减小;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二部分中所述帘布层帘线之间的距离从所述第一部分朝向轮胎径向外侧逐渐增加;和第三部分,在所述第三部分中所述帘布层帘线之间的距离从所述第二部分朝向轮胎径向外侧逐渐减小,
在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胎体折返部的宽度方向外侧皮层橡胶上,通过使所述宽度方向外侧皮层橡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向内缺欠而设置缺欠部。
(2)根据第(1)项的充气轮胎,其中,当所述轮胎被安装于适用轮辋时,满足以下关系:
1.26×Hf≤HA≤2.14×Hf
2.43×Hf≤HB≤3.75×Hf
其中,HA是从所述适用轮辋的轮辋直径线到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分界位置的距离;HB是从所述适用轮辋的所述轮辋直径线到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之间的分界位置的距离;Hf是所述适用轮辋的凸缘的高度。
(3)根据第(1)或(2)项的充气轮胎,其中,满足以下关系:
1.40≤b/a≤4.00
其中,a是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分界位置处的所述帘布层帘线之间的距离,b是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之间的分界位置处的所述帘布层帘线之间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普利司通,未经株式会社普利司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479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造粒机分级冷却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具有紫外发光功能的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