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80046615.2 | 申请日: | 2011-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409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平村泰章;竹山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48 | 分类号: | H01M10/48;G01R31/36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金龙河;车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电池组的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中代表性地具有卷绕型和层叠型两种,任一种都具有电极板(正极板和负极板)夹着作为绝缘体的隔板层叠而成的结构(以下称为层叠电极体)。卷绕型的二次电池是一个片状的正极板和一个片状的负极板夹着隔板进行层叠后,使其形成圆形而收纳在电池容器内的结构。另外,层叠型的二次电池是多个片状的正极板和多个片状的负极板分别夹着隔板而顺次层叠后,不使其形成圆形而收纳在电池容器内的结构。另外,构成电池容器的部件是具有开口的容器主体和塞住该开口的盖,将层叠电极体收纳于容器主体的内部后,由盖塞住该开口,从而密封电池容器。
上述二次电池能够反复进行充放电,但是若反复进行充放电,则电池容器有时会因内部的电极板的膨胀或电解液的分解等而膨胀。电池容器的膨胀可能成为二次电池产生故障的预兆,所以需要适时地检测该膨胀,防止二次电池产生故障。
因此,人们开发有以下的电池系统等:在二次电池的表面具备按钮开关或变形检测器等特别的器具,根据它们被相邻的二次电池等压迫这一情况来检知该膨胀(参照专利文献1和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529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2/099922号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2中记载这样的、将用于检测电池容器的膨胀的按钮开关或变形检测器等特别的器具新设置于电池容器内需要专用电路等,所以将成为复杂的结构,并且招致成本增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招致成本增加且结构简单,能够容易检知构成电池组的二次电池的电池容器的膨胀的电池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电池系统具有:第1二次电池,其中,与第1电极端子和第2电极端子连接的层叠电极体收纳在第1电池槽中,且所述第1电极端子和所述第1电池槽经由第1导电路径电连接;第2二次电池,其中,与第3电极端子和第4电极端子连接的层叠电极体收纳在第2电池槽中,且所述第3电极端子和所述第2电池槽经由第2导电路径电连接;第1电池槽电压传感器,计测所述第1电池槽的第1电压;第2电池槽电压传感器,计测所述第2电池槽的第2电压;以及控制装置,与所述第1电池槽电压传感器以及第2电池槽电压传感器计测到的所述第1电压以及第2电压对应的信息被输入该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第1电压上升且所述第2电压与所述第1电压上升大致同时地下降的情况下,基于所述信息将膨胀检测信息激活。
根据上述结构,使用与分别配置于第1电池槽和第2电池槽的第1电池槽电压传感器和第2电池槽电压传感器所计测的电压对应的信息,控制装置通过将膨胀检测信息激活而能够容易识别电池槽的膨胀等导致的电池槽彼此接触等,所以不需要在电池槽上设置按钮开关或变形检测器等特别器具。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电池系统,不会招致成本增加且结构简单,容易检知构成电池组的二次电池的电池容器的膨胀。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系统中使用的二次电池的剖切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系统的各二次电池的排列的图。
图4A是表示排列的多个二次电池中相邻的两个二次电池的电池槽接触后的电气回路的示意图。
图4B是排列的多个二次电池中相邻的两个二次电池的电池槽接触后的电气回路。
图5是表示排列的多个二次电池中相邻的三个二次电池的电池槽全部接触后的电气回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电池系统的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系统100的结构的框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系统100具备上位控制装置1、显示装置2、电力负载3以及电池模块4。电池模块4由电池组5和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6构成。电池模块4形成为模块的形式,从而能够容易从电池系统100的外部进行更换。另外,上位控制装置1、显示装置2和电力负载3预先组装在电池系统100中。另外,在此有时也将上位控制装置1和BMS6一并简称为控制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466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