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丙烯的制造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80046541.2 | 申请日: | 2011-08-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539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 发明(设计)人: | 藤元薰;袁兴东;室井高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气体合成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07C1/20 | 分类号: | C07C1/20;B01J29/40;C07C1/24;C07C11/06;C07B61/00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张玉玲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丙烯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甲醇和/或二甲基醚制造丙烯的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的是,能够以MFI型沸石(ZSM-5)作为催化剂,由甲醇和/或二甲基醚合成丙烯等的低级烯烃。然而,在该合成反应中,通常,存在沸石催化剂由于焦化(在催化剂表面的碳析出)等而短时间容易劣化这样的问题。为了实现丙烯的工业的制造过程,需要提高催化剂寿命;抑制催化剂的劣化、延长催化剂的使用时间。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方法:使用使ZSM-5等的沸石与含有钙等的碱土金属的化合物的溶液接触而改性的沸石(Ca型ZSM-5等)作为催化剂的、由甲醇和/或二甲基醚制造乙烯、丙烯等的低级烯烃的方法。并且,还记载了根据该低级烯烃的制造,向CO及CO2的分解少、以高选择率得到低级烯烃、链烷烃、芳香族的副产物少、抑制在催化剂上的碳析出、即使高温下也不会带来催化剂活性的降低、催化剂的劣化。
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使用如下所述的复合体作为催化剂,由二甲基醚和/或甲醇合成丙烯等的低级烯烃的方法:至少由质子型MFI结构沸石和/或铵型MFI结构沸石(第一成分)、碱土金属化合物(第二成分)、和选自铝的氧化物和/或氢氧化物、硅的氧化物和/或氢氧化物、以及粘土所组成的组中的1种或2种以上(第三成分)构成的复合体、具体来说由铵型MFI结构沸石、勃姆石(AlO(OH))、和碳酸钙构成的复合体。并且,还公开了该催化剂通过第二成分和第三成分这两者来抑制铝从沸石晶格脱离,因而催化剂寿命增长。
然而,甲醇和/或二甲基醚的向低级烯烃的转化反应为放热反应,为了抑制由反应热导致的温度上升,通常,如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的实施例的那样,作为原料的甲醇和/或二甲基醚由氮气、氩气等的不活泼气体稀释,供给到催化剂上。另外,还存在用水蒸气稀释甲醇和/或二甲基醚的情况。
但是,为了实现丙烯的工业的制造过程,寻求进一步抑制催化剂劣化、提高催化剂寿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0-1262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803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丙烯的制造方法,其是使用MFI型沸石催化剂,由甲醇和/或二甲基醚制造丙烯的方法,其能够抑制催化剂的劣化,长时间使用催化剂。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以下事项。
1.一种由甲醇和/或二甲基醚制造丙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有如下工序:
通过使包含甲醇和/或二甲基醚、
以及作为稀释剂的碳数4~8的饱和烃的1种以上的原料气体,通入包含MFI型沸石的催化剂层,从而合成丙烯。
2.根据上述1所述的丙烯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MFI型沸石的SiO2/Al2O3比为300~3000。
3.根据上述2所述的丙烯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MFI型沸石的SiO2/Al2O3比为800~2500。
4.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丙烯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MFI型沸石为质子型的MFI型沸石、或负载有Ca的MFI型沸石。
5.根据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丙烯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催化剂层还包含二氧化硅。
6.根据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丙烯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原料气体实质上不含水蒸气。
7.根据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丙烯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丙烯合成工序后,将包含碳数4以上的链烷烃及烯烃的烃成分从反应产物中分离,将其作为丙烯合成工序中的稀释剂再循环使用。
8.根据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丙烯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前述稀释剂的碳数4~8的饱和烃为戊烷。
发明效果
本发明中,将甲醇和/或二甲基醚用戊烷等的碳数4~8、优选碳数5~7的饱和烃(链烷烃)稀释而供给到催化剂上,制造丙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气体合成株式会社,未经日本气体合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465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