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转式压缩机无效
申请号: | 201180043898.5 | 申请日: | 2011-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977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后藤真吾;正村贤生;秋月政宪;金光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丰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4C29/00 | 分类号: | F04C29/00;F04C18/32;F04C18/344;F04C18/35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吕林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压缩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式压缩机,更具体来说,涉及如下旋转式压缩机,其具有:圆筒状的缸体,收容能够旋转或摆动的转子;一对封闭部件,封闭该缸体的轴向的两端的开口部。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具有: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缸体;一对封闭部件,封闭该缸体的轴向的两端的开口部;转子,被收容在缸体内,并与驱动轴连动地旋转或摆动(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
在这样的以往的旋转式压缩机中,转子的轴向尺寸被设定得比缸体的轴向尺寸稍短,这样做的意图是,在旋转式压缩机的构成部件组装完成时,在上述转子的轴向的两端面和与它们的位置接近的上述各封闭部件的内壁面(推力面)之间确保微小的间隙。
而且,在以往的旋转式压缩机中,向缸体内的压缩空间吸入或排出制冷剂气体时,在制冷剂气体和缸体、封闭部件等之间进行受热散热作用,但存在因该受热散热作用使旋转式压缩机的体积效率降低的缺点。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通过合成树脂覆盖面向缸体内的压缩空间的位置,即一对封闭部件的内壁面(推力面)(参照图11)。这样做的意图是,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在专利文献2的压缩机中,抑制向压缩空间内给排的制冷剂气体和一对封闭部件的内壁面之间的受热散热作用,来提高压缩机的体积效率。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压缩机中,在前后一对封闭部件的内壁面即端面整个区域中实施了合成树脂包覆层,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即,如图11所示,在通过一对封闭部件封闭缸体的轴向前后的开口部,并通过紧固螺栓一体地组装缸体和两封闭部件时,两封闭部件的内壁面的合成树脂包覆层沿轴向被压缩,因此存在转子中的轴向的两端面和与其接近的内壁面(合成树脂包覆层)之间的间隙α不能确定当初要达到的程度的情况。像这样,在组装完成后,在转子的两端面和与其接近的内壁面(合成树脂包覆层)之间的间隙不能确保要达到的程度的状态下,之后在转子旋转时,存在转子的轴向的两端面和与其滑动接触的内壁面(合成树脂包覆层)发生热粘的问题。
因此,在专利文献3的压缩机中,为防止转子的两端面和两封闭部件的内壁面之间的热粘,在与缸体的轴向的两端面抵接的位置,省略了两封闭部件的内壁面的合成树脂包覆层(参照图12)。更详细来说,如图12所示,在专利文献3中,在缸体的内周面上的轴向的前后的缘部(双方的端面的内周缘)形成环状的切口部,并且两封闭部件的合成树脂包覆层的半径方向尺寸被设定成收容在上述环状的切口部内的尺寸。通过像这样构成,如图12所示,通过紧固螺栓组装缸体和两封闭部件时,两合成树脂包覆层的外周缘被收容在切口部内,因此它们的外周缘不会沿轴向被压缩。所以,在专利文献3的压缩机中,在组装完成后,能够在转子的轴向的两端面和与它们接近的封闭部件的内壁面(推力面)之间确保微小的间隙α。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74284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57-4908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33346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3的压缩机中,也产生了以下缺点。即,上述环状的切口部的深度(轴向尺寸)比收容于此的合成树脂包覆层的厚度稍大成为前提,但在专利文献3中,切口部的深度和合成树脂包覆层的厚度实际上被设定成几μm,因此在压缩机的构成部件的制造工序中,与上述环状的切口部的尺寸(深度、外径)和合成树脂包覆层的尺寸(厚度、外径)相关的尺寸管理极其繁琐。而且,在制造过程中,需要以几μm单位调整上述切口部和合成树脂包覆层的尺寸关系,因此还存在压缩机的制造成本相应地变高的缺点。
另外,由于上述环状的切口部形成为具有能够收容合成树脂包覆层的外周缘的深度和外径,所以在环状的切口部和收容于此的合成树脂包覆层的外周缘之间,在半径方向和轴向上产生微小的间隙X(参照图12)。产生这样的间隙X时,在组装完成后,当转子旋转并且缸体内的压缩空间被缩放时,制冷剂气体通过上述间隙X从高压空间向低压空间侧泄漏,由此,存在压缩机工作时的压缩效率变差的缺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丰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丰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4389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