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螺旋拉刀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40995.9 | 申请日: | 2011-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8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善积直树;小林好夫;河野贤祐;藤原秀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3D43/02 | 分类号: | B23D43/02;B23F2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齐葵;王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在制造内周具有螺旋槽的螺旋内齿轮时对工件进行切削加工所使用的螺旋拉刀。
本申请基于2010年8月27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0-191074要求优先权,并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螺旋内齿轮的例子有行星内齿轮。作为自动变速器用的齿轮而提供各种行星内齿轮。但是,最近随着自动变速器的高品质化,对齿轮也要求高度的品质。
螺旋拉刀被用于这种螺旋内齿轮的加工中。例如在以下专利文献1中提出这样一种螺旋拉刀,在棒状拉刀主体的外周部,向该拉刀主体的径向外周侧突出的多个切削齿(cutting teeth)从该拉刀主体的前端侧到后端侧以围绕该拉刀主体的轴线扭转的螺旋状排列。在该螺旋拉刀中,在上述切削齿中的拉刀主体的前端侧的切削齿为粗切齿(槽深扩大齿),拉刀主体后端侧的切削齿为精切齿(槽宽扩大齿)。在该精切齿中,在朝向拉刀主体的前端侧的前刀面与朝向上述拉刀主体的圆周方向中任一侧的侧面的交叉棱线部形成有切削刃,在该切削刃的相反侧的侧面与上述前刀面的交叉棱线部形成有导向刃。
通过这种螺旋拉刀对工件进行加工而形成具有所希望的齿形的螺旋内齿轮。具体来说,通过高度依次增加的粗切齿组形成具有规定齿高的齿后,通过厚度依次增加的精切齿组精加工为规定的齿厚。在对齿厚进行精加工时,首先在齿厚方向上对齿形的一侧面(例如,锐角侧的侧面)进行跟进切削,接下来在齿厚方向上对齿形的另一侧面(例如,钝角侧的侧面)进行跟进切削,从而精加工为所希望的齿形。
专利文献1:特开2007-253298号公报
然而,在加工的最终阶段中,当螺旋拉刀从工件拔出时,在拉刀主体的后端侧的圆周上作用于工件的最终齿的个数产生变化,因此螺旋拉刀对工件的动作变得不稳定。结果是,通过精切最终齿对工件进行过切,齿线的精度变差的问题。
特别是,在相邻的切削齿相对于拉刀主体的轴线倾斜配置的非标准型的螺旋拉刀中,在加工的最终阶段的螺旋拉刀从工件拔出时,沿着圆周上配置的最终齿依次拔出而不是同时拔出,因此上述问题较为显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螺旋拉刀,该螺旋拉刀能够防止由精切最终齿所进行的过切削,并且能够以良好的齿线精度对工件进行加工。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达到这种目的,本发明的螺旋拉刀通过多个切削齿在工件的加工孔的内周面形成螺旋槽,所述多个切削齿从形成为棒状的拉刀主体的外周部向所述拉刀主体的径向外侧突出,并且从所述拉刀主体的前端侧到后端侧以围绕所述拉刀主体的轴线扭转的螺旋状排列,所述多个切削齿具有:多个槽深扩大齿,排列于所述拉刀主体的前端侧;和多个槽宽扩大齿,排列于所述拉刀主体的后端侧,所述多个槽宽扩大齿具有:切削刃,在朝向拉刀主体的前端侧的前刀面与朝向所述工件的所述螺旋槽的两槽壁面中的一个壁面的侧面的交叉棱线部形成;和导向刃,在形成有该切削刃的侧面的相反侧的侧面与所述前刀面的交叉棱线部形成,所述槽宽扩大齿中的位于所述拉刀主体的最后端侧的槽宽扩大齿,在所述前刀面与朝向所述工件的所述螺旋槽的两槽壁面中的一个壁面的侧面的交叉棱线部形成有导向刃以取代所述切削刃。
上述结构的螺旋拉刀在拉刀主体的后端侧的多个槽宽扩大齿中的位于拉刀主体的最后端侧的槽宽扩大齿上形成有导向刃以取代切削刃。因此,位于最后端侧的槽宽扩大齿不具有切削功能。由此,该位于最后端侧的槽宽扩大齿通过导向刃导向位于其正前方的槽宽扩大齿(其将成为实质性的精切最终齿)。
在加工的最终阶段中螺旋拉刀从工件拔出时,有时会在位于拉刀主体的最后端侧的槽宽扩大齿的圆周上,这些槽宽扩大齿作用于工件的个数产生变化,该螺旋拉刀的动作变得不稳定。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发明,如前所述,位于拉刀主体的最后端侧的槽宽扩大齿不具有切削功能,因此不会对工件进行过切削。
位于所述拉刀主体的最后端侧的所述槽宽扩大齿可以形成为,与该槽宽扩大齿所属的列中的位于正前方的所述槽宽扩大齿相比在齿厚方向上后退。
这种螺旋拉刀在切削功能下降时通常进行重磨。如前所述,若将位于拉刀主体的最后端侧的上述槽宽扩大齿形成为与位于其正前方的槽宽扩大齿相比在齿厚方向上后退,那么即使在重磨之后,也能够避免比前方的槽宽扩大齿在齿厚方向上突出。由此,能够事先防止在进行重磨之后位于拉刀主体的最后端侧的槽宽扩大齿对工件进行过切削这种不良情况的发生。
负后角θc可以以0.5°≤θc≤2°的范围形成在位于所述拉刀主体的最后端侧的所述槽宽扩大齿的所述导向刃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409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