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缸套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37329.X | 申请日: | 2011-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527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门胁刚;国弘信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F1/10 | 分类号: | F02F1/10;F01P3/02;F02F1/40;F02F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梅高强;刘煜 |
地址: | 日本国东京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缸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船用柴油机等内燃机的汽缸套。
背景技术
作为适用于船用柴油机等内燃机的汽缸套,已知有这样一种汽缸套:在其内部(臂内)具有相对于与汽缸轴垂直的平面倾斜的冷却孔(以下称为“冷却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5-214933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汽缸套中,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内周面压缩应力为最大,在外周面拉伸应力为最大。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汽缸套中,在位于最上部外周面的冷却孔(钻孔,切削加工孔)的出口(横截面,日文:木口)周缘部,热应力变大。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汽缸套中,难以减小壁厚而获得轻量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减小壁厚而获得轻量化的汽缸套。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汽缸套,具有多条从该汽缸套的外周面朝向壁内并向斜上方开设的第一冷却孔,在该汽缸套的上端面的、板厚方向的中央部具有第一周槽,所述第一冷却孔的出口被设成,在形成所述第一周槽的底面,该出口的俯视形状呈椭圆形或长圆形或圆形。
采用所述第一形态的汽缸套,例如,如图11所示,第一冷却孔15的出口被设在板厚方向的中央部即应力0(零)点(压缩应力和拉伸应力都不作用的点)附近,且被设在所作用的热应力小于最上部外周面处的热应力的部位(区域)。
另外,第一冷却孔的出口被设成,在形成第一周槽的底面该出口的俯视形状呈椭圆形或长圆形或圆形。
由此,能减小壁厚而实现外径的小径化,能实现轻量化,并能缓和(减轻)上部冷却孔的出口处的应力集中。
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的内燃机的冷却构造,具有:上述任一种汽缸套;以及汽缸盖,该汽缸盖具有多条从该汽缸盖的下端面朝向壁内并向斜上方开设的第二冷却孔,在该汽缸盖的下端面的、板厚方向的外周部具有第二周槽,并且该汽缸盖配置在所述汽缸套之上,将位于所述汽缸套的上方的开口封住,所述第二冷却孔的入口设在形成所述第二周槽的壁面或底面上。
采用所述第二形态的内燃机的冷却构造,从第一冷却孔的出口流入第一周槽内的冷却介质(例如冷却水),例如通过形成于图3所示的凸部28的外周侧壁面(形成周槽25的内周侧壁面)与形成周槽16的外周侧壁面之间的间隙而流入第二周槽25内,之后从第二冷却孔24的入口流入第二冷却孔24内。
由此,不需要以往技术所必须的冷却介质连接配件以将从第一冷却孔的出口流出的冷却介质导入到第二冷却孔的入口,能实现汽缸套与汽缸盖之间的接合部(连接部)处结构的简单化。
另外,由于可不需要冷却介质连接配件,故能实现汽缸套与汽缸盖之间的接合部(连接部)处外径的小径化,并可实现轻量化。
在所述第二形态的内燃机的冷却构造中,更佳的结构是:在当罩在所述汽缸套之上时位于所述第一周槽和所述第二周槽的内周侧的所述下端面的、板厚方向的内周部具有第三周槽,并设有将通过所述汽缸套的上端面与所述汽缸盖的下端面之间而流入所述第三周槽内的燃烧气体导入到设在所述汽缸盖的外周面上的开口的排气通道。
采用这种结构的内燃机的冷却构造,可不需要以往技术所必须的在异常燃烧时释放气体压力用的释放阀,可实现汽缸盖周围结构的简单化。
在上述结构的内燃机的冷却构造中,更佳的是,所述排气通道通过所述第二周槽的附近地设置。
采用这种内燃机的冷却构造,通过排气通道的燃烧气体由在第二周槽内通过的冷却介质冷却。
由此,能使从设于汽缸盖外周面的开口喷出的燃烧气体的温度下降,能确保在内燃机周围进行作业的作业人员(例如船舶的轮机员、机务员)的安全。
在上述结构的内燃机的冷却构造中,更佳的是,具有嵌在所述汽缸盖的外周面上并在与所述汽缸盖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排气用空间的缸盖外筒,所述排气用空间形成为,将通过所述排气通道而从所述汽缸盖的外周面的喷出的燃烧气体沿所述汽缸盖的外周面向下方引导。
采用这种结构的内燃机的冷却构造,通过排气通道而从设于汽缸盖的外周面的开口喷出的燃烧气体,沿汽缸盖的外周面而被向下方引导。即,从设于汽缸盖的外周面的开口喷出的燃烧气体,不会喷向在内燃机周围进行作业的作业人员(例如船舶的轮机员、机务员)。
由此,能进一步确保在内燃机周围进行作业的作业人员(例如船舶的轮机员、机务员)的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373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