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酰胺酸酯液晶取向剂和使用其的液晶取向膜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24052.7 | 申请日: | 2011-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932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作本直树;野口勇步;长尾将人;饭沼洋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F1/1337 | 分类号: | G02F1/1337;C08G73/1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侯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酰胺 液晶 取向 使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作液晶取向膜的含有聚酰胺酸酯的液晶取向剂、由该液晶取向剂得到的液晶取向膜。
背景技术
用于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等的液晶显示元件通常在元件内设置用于抑制液晶的取向状态的液晶取向膜。迄今为止,作为液晶取向膜主要使用将以聚酰胺酸(polyamic acid)等聚酰亚胺前体或可溶性聚酰亚胺的溶液为主要成分的液晶取向剂涂布于玻璃基板等并烧成的聚酰亚胺类液晶取向膜。
伴随着液晶显示元件的高精细化,从对液晶显示元件的对比度降低的控制和残影现象的降低等要求考虑,液晶取向膜中如下特性逐渐变得重要:即除了体现优异的液晶取向性以及稳定的预倾角以外,还包括高电压保持率、对由交流驱动引起的残影的抑制、施加直流电压时的较少的残留电荷、和/或因直流电压而积蓄的残留电荷的快速释放等。
为了适应上述要求,提出了各种关于聚酰亚胺类液晶取向膜的方案。例如,作为由直流电压引起的残影消失所需的时间短的液晶取向膜,提出了使用除了聚酰胺酸和含酰亚胺基的聚酰胺酸以外还含有特定结构的叔胺的液晶取向剂的液晶取向膜(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以及将具有吡啶骨架等的特定二胺化合物用于原料的含可溶性聚酰亚胺的液晶取向剂的液晶取向膜(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等。此外,作为电压保持率高且由直流电压引起的残影消失所需的时间短的液晶取向膜,提出如下液晶取向膜:即,使用了除聚酰胺酸或其酰亚胺化聚合物等以外,还含有极少量的选自分子内含有一个羧酸基的化合物、分子内含有一个羧酸酐基的化合物以及分子内含有一个叔氨基的化合物的化合物的液晶取向剂的液晶取向膜(例如,参考专利文献3)。
此外,作为液晶取向性优异、电压保持率高、残影少、可靠性优异、且显示高预倾角的液晶取向膜,已知使用了含有聚酰胺酸或其酰亚胺化聚合物的液晶取向剂的液晶取向膜,所述聚酰胺酸由特定结构的四羧酸二酐、具有环丁烷的四羧酸二酐和特定的二胺化合物制得(例如,参考专利文献4)。另外,作为抑制横向电场驱动模式的液晶显示元件中发生的由交流驱动引起的残影的方法,提出了使用液晶取向性良好且与液晶分子的相互作用大的特定的液晶取向膜的方法(参考专利文献5)。
但是,近年来大屏幕且高精细的液晶电视成为主体,对残影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且要求耐受苛刻的使用环境下的长期使用的特性。同时,逐渐要求所使用的液晶取向膜与以往的液晶取向膜相比可靠性更高,对于液晶取向膜的诸多特性也是,不仅要求初始特性良好,还要求即使长时间曝露于高温下之后也能够维持良好的特性。
另一方面,有报告称,作为构成聚酰亚胺类液晶取向剂的聚合物成分,由于聚酰胺酸酯不会因将其酰亚胺化时的加热处理而引起分子量的降低,因此液晶的取向稳定性和可靠性优异(参考专利文献6)。但是,聚酰胺酸酯通常存在体积电阻率高、施加直流电压时的残留电荷多等问题。但是,目前尚无改善所述含聚酰胺酸酯的聚酰亚胺类液晶取向剂的特性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9-3162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10-10463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平8-7612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平9-13841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特开平11-38415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特开2003-269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作为改善上述含有聚酰胺酸酯的液晶取向剂的特性的方法,本发明人着眼于混合了聚酰胺酸酯和电特性方面优异的聚酰胺酸的液晶取向剂。但是,所述由混合了聚酰胺酸酯和聚酰胺酸的液晶取向剂得到的液晶取向膜在液晶取向性和电特性方面均无法令人满意。
即,由含有聚酰胺酸酯和聚酰胺酸的液晶取向剂得到的液晶取向膜除了引起白浊现象之外,还发生高温下使用液晶显示元件时电压保持率降低、由直流电压的蓄积引起的残影的发生、以及由交流驱动引起的残影的发生等异常。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聚酰胺酸酯和聚酰胺酸的液晶取向剂,其能够制得液晶取向性和电特性均良好、且没有白浊的具有透明性的液晶取向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2405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冲量发动机点火控制装置
- 下一篇:应急通信车调度系统及调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