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源装置的保护框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20652.6 | 申请日: | 2011-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85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南宏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铃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11323 | 代理人: | 权鲜枝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源 装置 保护 框架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电源装置的保护框架结构,特别是涉及使包括多个框架的保护框架结构接近周边部件而安装于车辆的电源装置的保护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在如电动车、混合汽车等利用电动机行驶的形式的车辆中为如下结构:将作为电动机的驱动源的电源装置收纳于保护框架结构内部而安装于行李箱,针对从后方作用的外力(后部碰撞)可确保充分的碰撞区。今后,在更小型的两厢车辆等的狭窄的行李箱空间中装载电源装置的情况下,有时不能针对后部碰撞确保充分的碰撞区。
作为现有的电源装置的保护框架结构,提出了如下技术:将电源装置(充电电池)收纳于包括多个框架的保护框架结构(框架单元)内部,能抑制针对电源装置作用的外力。(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9-2746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提案技术中,在例如安装电源装置的充电电池的容量增加、在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电源装置的情况下具有下面的问题。
(1)在使构成保护框架结构的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框架在上下方向延长、而且将该保护框架结构安装于车辆的行李箱的情况下,为了减轻来自车辆外部的外力(例如来自其他车辆的追尾(后部碰撞))对电源装置的影响,期望使其接近位于行李箱的车辆前方的周边部件的后座。
但是,如图4所示,一般设置于车辆101的地板面板102的后座103具有后座椅靠背104的上端侧向车辆行李箱侧倾斜的倾斜结构,在后座椅靠背104的后方的行李箱105的地板面板102上固定收纳电源装置106的长方框的保护框架结构107的情况下,具有在后座椅靠背104与保护框架结构107之间较大地空出空间S的问题。而且,因为保护框架结构107向行李箱105的安装位置接近车辆后端,所以具有容易受到由于来自其他车辆的追尾等引起的外力对该车辆的影响。
(2)因为保护框架结构向地板面板的固定仅仅是其下端部,所以保护框架结构的重心位置变高,若仅仅使用螺栓等固定构件将保护框架结构的下端部固定于地板面板的话,则缺乏保护框架结构的车辆高度方向的稳定性,具有容易产生由于车辆的行驶引起的保护框架结构的上侧的扭曲的问题。如果提高保护框架结构自身的刚性、加强保护框架结构的下端部的固定,则能避免上述问题,但是导致保护框架结构和车辆的重量增加。
(3)在允许由于来自车辆外部的外力引起的保护框架结构的移动、由同时变形的相邻的车体部件(例如后门)按压保护框架结构的情况下,有可能保护框架结构向车辆前侧翻倒。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电源装置的保护框架结构:其即使是在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而安装于车辆的电源装置,也以尽量远离容易受到来自车辆外部的外力的影响的车辆端部的方式接近车辆内部的周边部件而配置,减轻外力对电源装置的影响。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的保护框架结构的特征在于,具备:电源装置,其安装于车辆;保护框架结构,其通过将多个框架相互连接而构成,且在内部收纳有上述电源装置;地板面板,其固定上述保护框架结构的下端部;以及周边部件,其在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具有向设置有上述保护框架结构一侧倾斜的倾斜结构,上述保护框架结构具有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和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三框架,上述第一框架和上述第二框架分别具有弯折部,在上述弯折部的车辆上侧具有向车辆后方侧倾斜的倾斜部,且各自的上端与上述第三框架连结,上述第三框架具有与上述第一框架和上述第二框架连结的连结部,且两端部连接到车辆侧面。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的保护框架结构能不会过多地留出保护框架结构与和保护框架结构相邻的周边部件之间的空间地接近周边部件而设置。由此,能使保护框架结构向车辆的安装位置远离车辆后端而设置,能减少对该车辆的由于来自其他车辆的追尾等引起的外力施加于电源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电源装置的保护框架结构除了使其下端部固定于地板面板之外也连接到车辆侧面,所以保护框架结构向车体的固定更可靠,能将保护框架结构的上端部固定于车辆侧面,能抑制保护框架结构的上端部的扭曲、保护框架结构的翻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铃木株式会社,未经铃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206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