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体发生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180019635.0 | 申请日: | 2011-04-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86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 发明(设计)人: | 沼本贤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大赛璐 |
| 主分类号: | B60R21/264 | 分类号: | B60R21/26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永新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 发生器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发生器,其在安装于车辆等中的约束装置中使用。
背景技术
在气囊系统等中使用的气体发生器,尤其,使用固体气体发生剂作为作动气源的气体发生器采用控制燃烧内压的结构,从而精细地调节输出性能。即使是相同的气体发生器,有时候输出压力尤其根据气体发生器作动时的环境温度而不同。这是因为气体发生剂的燃烧速度(反应速率)根据环境温度而改变,并且,一般地,温度越高,燃烧变得越快。此处,环境温度指根据季节、区域、车辆状态(例如,车辆是否停在树荫中或停在太阳下)等的温度。
已尝试过抑制由于这种环境温度中的差异而造成的输出压力的变化。
JP-A No.6-183310中的图3示出了具有细长外壳的气体发生器22。大直径的孔26与小直径的孔28形成于在外壳24的周壁上彼此面对的两个位置处,并且由箔32分别密封。此外,中等直径的孔34沿周向以等间距形成于外壳24的端部处,并且中等直径的孔34由比箔32厚的箔36密封。
发明概述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体发生器的发明1,包括:
筒状外壳,其具有封闭的两端以及周面上的气体排放口,并且形成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外壳;
第一封闭部件,其具有与之固定的点火装置,并且封闭所述筒状外壳的一端;
第二封闭部件,其封闭所述筒状外壳的另一端;
燃烧室,其限定于所述筒状外壳的内部,并且填充有气体发生剂,
所述气体排放口包括至少两个气体排放口组,
所述至少两个气体排放口组包括沿所述筒状外壳的周向形成的、并且由密封部件从内部密封的第一气体排放口组,以及与所述第一气体排放口组沿轴向间隔开、沿所述筒状外壳的周向形成的、并且由密封部件从内部密封的第二气体排放口组,
打开所述第一气体排放口组必需的压力(打开压力P1)与打开所述第二气体排放口组必需的压力(打开压力P2)满足P1<P2的关系,
所述第一气体排放口组定位于所述第一封闭部件与所述第二封闭部件之间沿轴向的中间部分处,或定位于其附近,以及
所述第二气体排放口组定位于所述第一气体排放口组与所述第二封闭部件之间沿轴向的中间部分处,或定位于其附近。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体发生器的发明4,包括:
筒状外壳,其具有封闭的两端以及周面上的气体排放口,并且其形成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外壳,
第一封闭部件,其具有与之固定的点火装置,并且封闭所述筒状外壳的一端,第二封闭部件,其封闭所述筒状外壳的另一端,以及分隔部件,其划分所述第一封闭部件与所述第二封闭部件之间的空间,
在由所述分隔部件划分的空间中,接近所述第一封闭部件与所述点火装置的空间用作填充有第一气体发生剂的第一燃烧室,接近所述第二封闭部件的空间用作填充有第二气体发生剂的第二燃烧室,所述空间满足所述第一燃烧室的容积≥所述第二燃烧室的容积,
所述气体排放口形成于所述第一燃烧室侧,包括至少两个气体排放口组,
所述至少两个气体排放口组包括沿所述筒状外壳的周向形成的、并且由密封部件从内部密封的第一气体排放口组,以及与所述第一气体排放口组沿轴向间隔开的、沿所述筒状外壳的周向形成的、并且由密封部件从内部密封的第二气体排放口组,
打开所述第一气体排放口组必需的压力(打开压力P1)与打开所述第二气体排放口组必需的压力(打开压力P2)满足P1<P2的关系,
所述第一气体排放口组定位于所述第一封闭部件与所述分隔部件之间沿轴向的中间部分处,或定位于其附近,以及
所述第二气体排放口组定位于所述第一气体排放口组与所述分隔部件之间沿轴向的中间部分处,或定位于其附近。
附图说明
从下文给出的详细说明以及仅通过示例给出的附图将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因此不限制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了显示根据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面图;
图2示出了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案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面图;
图3示出了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案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面图。
发明详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大赛璐,未经株式会社大赛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196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