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锂二次电池用正极及锂二次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1180017279.9 | 申请日: | 201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3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金呈民;志塚贤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525 | 分类号: | H01M4/525;H01M4/131;H01M4/50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平元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正极 材料 及其 制造 方法 以及 | ||
1.一种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其是包含具有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离子功能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的粉末,其中,该粉末的粒子内部包含具有利用SEM-EDX法检测到的来自下述元素的峰的化合物,所述元素为选自周期表第3周期以后的第16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以及选自第5周期及第6周期的第5~7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其中,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是由次级粒子构成的粉末,所述次级粒子由具有两种以上组成的初级粒子构成,在次级粒子的至少内部包含具有利用SEM-EDX法检测到的来自下述元素的峰的化合物的初级粒子,所述元素为选自周期表第3周期以后的第16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以及选自第5周期及第6周期的第5~7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3.一种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其包含具有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离子功能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该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通过将作为该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的原料的锂源及过渡金属源、和结构式中具有选自周期表第3周期以后的第16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化合物进行粉碎及混合,然后进行烧制而得到。
4.一种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其包含具有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离子功能的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该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通过向该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的原料中添加具有选自周期表第3周期以后的第16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化合物以及具有选自第5周期及第6周期的第5~7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化合物并进行烧制而得到。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其中,所述选自周期表第3周期以后的第16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是选自S、Se、Te及Po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其中,所述选自周期表第5周期及第6周期的第5~7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是选自Mo、W、Nb、Ta及Re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其中,所述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的微孔分布曲线在微孔半径80nm以上且低于800nm的范围内具有峰。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其中,次级粒子表面部分的S、Se、Te及Po元素的总量相对于除Li、S、Se、Te、Po、Mo、W、Nb、Ta及Re元素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总量的摩尔比为次级粒子整体的该摩尔比的500倍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其中,次级粒子表面部分的Mo、W、Nb、Ta及Re元素的总量相对于除Li、S、Se、Te、Po、Mo、W、Nb、Ta及Re元素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总量的摩尔比为次级粒子整体的该摩尔比的1.05倍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其BET比表面积为0.5m2/g以上且3m2/g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其容积密度为1.2g/cm3以上且2.8g/cm3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其中,所述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是具有层状结构的锂镍锰钴类复合氧化物或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锂锰类复合氧化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菱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17279.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逻辑关系的建模系统和建模方法
- 下一篇: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