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制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15609.0 | 申请日: | 201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20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牧一哉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爱德克斯 |
主分类号: | B60T7/06 | 分类号: | B60T7/06;B60T8/00;B60T8/17;F16F9/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轶;李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制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制动装置,根据制动操作状态利用液压制动装置的液压制动力和再生制动装置的再生制动力来达成赋予车辆的目标制动力。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用制动装置,已知如下所述的车辆用制动装置,具有液压制动装置和再生制动装置,所述液压制动装置根据制动踏板的踏下通过主缸产生基础液压,并将该产生的基础液压直接赋予到经由夹装有液压控制阀的油路经与该主缸连结的各车轮的轮缸,由此使所述各车轮产生与所述基础液压对应的基础液压制动力;所述再生制动装置使再生制动力在任一车轮产生。使液压制动装置与再生制动装置协调动作,基于基础液压制动力和再生制动力,向车辆赋予与制动踏板的操作状态对应的车辆制动力。
该车辆用制动装置具有:在制动踏板和主缸的活塞之间用于连结两部件而设置的任一连结部件所具有的、作为连结部件的制动踏板侧部分的第1杆;作为连结部件的主缸侧部分的、具有能够与第1杆的前端部滑动卡合的前端部的第2杆;和在第1杆和第2杆之间夹装的、向使两杆分离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并且,具有基础液压制动力产生限制装置,该基础液压制动力产生限制装置在制动踏板的踏下时,在从第1杆处于作为制动踏板的踏下开始状态的踏下开始位置起到第1杆处于与第2杆抵接的抵接位置为止的期间,限制基础液压制动力的产生,在第1杆超过抵接位置时,解除基础液压制动力的产生的限制。
车辆用制动装置,基于再生制动装置所能产生的最大再生制动力来设置抵接位置,并且在第1杆位于踏下开始位置和抵接位置之间时,只利用再生制动装置所产生的再生制动力向所述车辆赋予与制动踏板的操作状态对应的车辆制动力,在第1杆位于超过抵接位置的位置时,利用液压制动装置所产生的基础液压制动力和再生制动装置所产生的再生制动力,向车辆赋予与制动踏板的操作状态对应的车辆制动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415379号公报
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制动装置,在未急踏制动踏板的非急踏时(例如以通常的踏下速度踏下的情况),能够积极利用再生制动力,实现高再生效率、即高耗油率。但是,在急踏制动踏板时,存在相比实现高再生效率、高耗油率,更想尽早赋予基础液压制动力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车辆用制动装置中,通过在非急踏制动踏板时积极利用再生制动力,由此实现高再生效率、高耗油率,并且在急踏制动踏板时尽早赋予基础液压制动力,实现二者兼得。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中,提出一种车辆用制动装置,具有:液压制动装置,其根据制动踏板的踏下而用主缸产生基础液压,将该产生的基础液压直接向利用夹装有液压控制阀的油路径而与所述主缸连结的各车轮的轮缸赋予,由此使所述各车轮产生与所述基础液压对应的基础液压制动力;和再生制动装置,其使再生制动力在所述车轮的任意车轮上产生,使所述液压制动装置和所述再生制动装置协调动作,基于所述基础液压制动力和所述再生制动力,来向车辆赋予与所述制动踏板的操作状态对应的车辆制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制动装置具有:连结机构,其具有第1杆、第2杆以及施力部件,将所述制动踏板与所述主缸的活塞可连动地连结,其中,所述第1杆与所述制动踏板连接,所述第2杆与所述主缸连接,并且在与所述第1杆的前端部之间形成充满流体的内部空间,使该内部空间的容积变化的同时可滑动地与所述第1杆的前端部卡合,所述施力部件夹装在所述第1杆和所述第2杆之间,向使所述内部空间的容积增大的方向对两杆施力;和连通路,其被设置成,使所述内部空间的内外连通,并且在所述制动踏板的急踏时限制流体从所述内部空间的流出,在非急踏时限制流体从所述内部空间的流出,构成为在所述第2杆在所述第1杆上滑动的状态下,抑制所述基础液压制动力的产生,在所述第2杆与所述第1杆一起移动的状态下,解除所述基础液压制动力的产生的抑制。
第2技术方案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在第1技术方案中,所述连通路为节流孔。
第3技术方案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在第2技术方案中,所述节流孔为所述第1杆与所述第2杆的间隙。
第4技术方案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在第1技术方案中,所述第1杆的前端部以及所述第2杆的前端部的至少任意一方具有向前端开口的有底筒状的筒部,另一方在所述筒部内滑动,所述内部空间形成在所述筒部的内侧。
第5技术方案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在第4技术方案中,连通路为贯通所述筒部的侧壁的节流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爱德克斯,未经株式会社爱德克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156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