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有蛋白聚糖的微针阵列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14657.8 | 申请日: | 2011-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117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权英淑;神山文男;泷孝雄;河合一吉;竹本忠由;浜渕拓也;太田和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塚制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M37/00 | 分类号: | A61M37/00;A61K8/64;A61K9/00;A61K35/60;A61K38/00;A61P17/16;A61P19/02;A61Q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杨宏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有 蛋白 聚糖 阵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作外用制剂的微针阵列。更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化妆品或药学上有用的微针阵列。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使药效成分在皮下发挥药理作用,使用了包含药效成分的外用制剂。作为这样的外用制剂,已知有液剂、软膏剂、乳膏制剂、胶带制剂(tape preparation)、贴剂(patches)、泥敷剂等,通过将它们局部地涂布或贴附,药效成分经皮吸收,在皮下发挥所期望的药理作用。
然而,上述涂布或贴附形态的外用制剂存在如下缺点:在使用中,由于出汗、清洗、外部压力等,药效成分在被经皮吸收之前,有时脱落或消失。此外,上述外用制剂还存在如下缺点:由于皮肤的阻隔功能,药效成分不能被充分地经皮吸收,不能发挥所期望的药理作用。尤其是,当药效成分为高分子化合物时,难以经皮吸收,难以在外用制剂中发挥所期望的药理作用。
近年来,作为解决上述外用制剂缺点的技术,对包括添加有药效成分的微针的微针阵列的研究盛行(专利文献1-3)。例如,公开了主要由胶原作为微针原料的微针阵列的方案(参见专利文献1)。就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微针阵列而言,通过将微针刺入皮肤表层及/或皮肤角质层,从而将微针中的药效成分供给至皮下,刺入的微针部分可在皮下被溶解或被生物降解从而消失。另外,专利文献1记载的微针由于针部非常细,因而即使刺入皮肤表层及/或皮肤角质层,也不产生疼痛或出血,并且穿刺伤迅速闭合,因而适于作为向皮下供给药效成分的方法。
另一方面,微针阵列需要根据皮肤疾病或皮肤症状来进行最合适的设计,需要开发提供各种各样的微针阵列。然而,在作为外用制剂使用的微针阵列中,就微针而言,由于需要综合地兼有(1)可耐受向皮肤表层及/或皮肤角质层刺入的强度、(2)为了在刺入皮肤表层及/或皮肤角质层的局部不产生疼痛或出血的细度和柔软性、及(3)刺入至皮下的微针部分在体内的溶解性或生物降解性等,因而微针阵列的构成原料的设计变更、尤其是微针的主要构成原料的设计变更极其困难。因此,现状是以往关于微针阵列的构成原料的报道很有限。
另外,近年来,蛋白聚糖的医学或化妆品的用途受到关注。蛋白聚糖作为由核心蛋白和与其结合的糖胺聚糖(酸性粘多糖)构成的复合糖为人所知,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构成要素,存在于皮肤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管组织等中。已报道蛋白聚糖与皮下细胞的增殖或附着相关。另外,也已报道蛋白聚糖对于炎症性疾病或自身免疫疾病的预防或治疗、脏器移植时的排斥反应的抑制、过敏症状的预防或改善、糖尿病的预防或改善等有用(参见专利文献4)。
然而,目前并没有关于将蛋白聚糖用于微针阵列的研究,现状是对于可使用蛋白聚糖形成微针,完全没有线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738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5476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20195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131548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3-300858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Watanabe H,Yamada Y,Kimata K.,Roles of aggrecan,a large 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in cartilage structure and function.;J Biochem.1998 Oct;124(4):687-93.
非专利文献2:Ota S,Yoshihara S,Ishido K,Tanaka M,Takagaki K,Sasaki M.,Effects of proteoglycan on dextran sulfate sodium-induced experimental colitis in rats.Ota S;Dig Dis Sci.2008 Dec;53(12):3176-83.Epub 2008 May 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塚制药株式会社,未经大塚制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146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