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热体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14624.3 | 申请日: | 2011-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926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山谷荣次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1/06 | 分类号: | B60K11/06;B60L11/18;H01M10/5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热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装设于车辆的发热体的发热体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发热体冷却装置,该发热体冷却装置为了冷却装设于汽车车身后部的行李空间内的地面上的作为发热体的蓄电池,设有2个面向乘客室且配置在比座椅坐垫面靠上位置的进气口。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114478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以往技术中,由于2个进气口均向车室内暴露,所以存在如下问题,即,在两个进气口同时封闭的情况下,将不能导入车室内的空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暴露于车室中的进气口封闭的情况下,也能导入车室内的空气的发热体冷却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设有面向室内装饰物与比该室内装饰物靠车室外侧的室内板之间的空间开口的辅助进气口。
由此,采用本发明,即使在进气口封闭的情况下,也能自辅助进气口导入车室内的空气。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蓄电池冷却装置的车辆后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蓄电池冷却装置的车辆右视图。
图3是实施例1的第1进气管道周边的右侧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第1进气管道的车辆后方侧立体图,图中示出了辅助进气口。
图5是表示实施例1的第1进气管道的后视图,图中示出了辅助进气口。
图6是表示实施例1的第1进气管道的右视图,图中示出了辅助进气口。
图7是表示实施例2的第1进气管道的右侧剖视图,图中示出了辅助进气口。
图8是表示实施例3的蓄电池冷却装置的车辆后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3的蓄电池冷却装置的车辆右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3的后座的车辆前方侧立体图,图中示出了蓄电池冷却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蓄电池冷却装置(发热体冷却装置);2、蓄电池(发热体);3、后座;5、蓄电池收容空间(发热体收容空间);6、车室;7、室内装饰物;8、室内板;13、第1进气管道;24、间隙;25、上侧构件;30、空间;31、辅助进气口;32、阀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各实施例,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发热体冷却装置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首先,说明实施例1的蓄电池冷却装置的结构。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蓄电池冷却装置的车辆后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蓄电池冷却装置的车辆右视图。
实施例1的蓄电池冷却装置(发热体冷却装置)1是冷却强电蓄电池(以下简称为蓄电池)2的装置,该强电蓄电池2用于向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车辆的驱动用电动机供电。在实施例1中,在车室6内设置有后座3,蓄电池2位于该后座3的车辆后方侧且设置在蓄电池收容空间(发热体收容空间)5内,上述蓄电池收容空间5设定在车室6与行李舱4之间。蓄电池2是在图1和图2所示的矩形的壳体内收容有作为发热体的未图示的蓄电池组件的构造。
蓄电池收容空间5和车室6由室内装饰物7和室内板8分隔开。另外,蓄电池收容空间5和行李舱4由行李舱前侧装饰物9分隔开。在蓄电池收容空间5和行李舱4的车宽方向左右两侧,在车身板10a、10b之间立设有行李舱侧方装饰物11a、11b。
实施例1的蓄电池冷却装置1包括进气口12、第1进气管道(进气管)13、鼓风机14、第2进气管道15、排气管道16以及排气口17。
进气口12是车室内空气的导入口,进气口12固定于室内装饰物7。
第1进气管道13用于自车室6向蓄电池2导入车室内空气,第1进气管道13配置在蓄电池2的上方,并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第1进气管道13的一端与进气口12相连接,另一端与鼓风机14相连接。第1进气管道13包括与进气口12相连接的第1构件18和与鼓风机14相连接的第2构件19,该第1进气管道13由第1构件18和第2构件19形成为大致L字形。这里,第1构件18和第2构件19也可以形成为一体。
鼓风机14是将经由第1进气管道13导入的车室内空气作为冷却风供向蓄电池2的风扇,鼓风机14装在第1进气管道13与第2进气管道15之间。鼓风机14的转速可以根据蓄电池组件的温度等改变。
第2进气管道15装在鼓风机14与蓄电池2之间。
排气管道16将通过蓄电池2而变热的空气排出到排气口17附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未经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146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