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苯甲酮类大分子光引发剂无效
| 申请号: | 201180012483.1 | 申请日: | 2011-10-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119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 发明(设计)人: | 赵文超;李家齐;杜西莹;张珏;姚丽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英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C323/52 | 分类号: | C07C323/52;C07C319/14;C08F2/48;C09D4/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190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二苯甲 酮类 大分子 引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二苯甲酮基团的化合物,是一种新型的大分子光引发剂,用于各种涂料组合物,包括清漆和印刷油墨等。本发明还提供至少一种以本发明所述化合物作为光引发剂的光固化组合物。
背景技术
二苯甲酮是紫外光固化产业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光引发剂,它具有表面固化良好、不易泛黄的特点。但是二苯甲酮气味强烈,而且极易从印刷品中迁移并被萃取到食品中,即使采用具有隔离膜的包装也无法避免。为了满足食品安全的要求,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盟国家陆续制定了多种严格的化学品安全性能评估和管制法规,许多小分子光引发剂产品被禁止在如食品、药品包装材料等诸多领域使用,因此,随着对低迁移性光引发剂需求的不断增加,寻找既具有良好固化性能,又具有较低迁移性的光引发剂,是市场的迫切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发出了大分子光引发剂,其具有挥发度低、抗迁移能力强、树脂相容性好、功能多样性等优点,近年来倍受关注。
二苯甲酮类大分子光引发剂是近年研究较多的一类大分子光引发剂,将二苯甲酮分子以醚、酯类化学键等多种方式与各种大分子结构相连接,以将二苯甲酮固定在大分子结构中,减少二苯甲酮结构在配方中及固化后的迁移,以达到降低气味,减少迁移的效果。在WO02003033452中,就公开了一种二苯甲酮类大分子光引发剂,该类化合物由4-羧基甲氧基二苯甲酮与聚二醇或其他多元醇酯化得到,该类化合物相对于小分子光引发剂而言,固化后具有较低的臭味和迁移率,但是,此类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引发效率较小分子光引发剂明显降低,而且由于每克生色团含量的降低,在光固化领域实际应用中,配方中使用的大分子光引发剂用量往往远大于小分子光引发剂的用量,再加上其制造成本高,所以大分子光引发剂的使用成本大为提高,这也是这种环保绿色光引发剂品种在使用推广过程中一个较大的不利因素,所以提高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反应活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二苯甲酮基团的大分子光引发剂,用于各种光固化组合物,包括清漆、印刷油墨等。该种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每克官能度,在紫外线固化配方体系中有良好的溶解性,反应活性高,低气味,固化后迁移率低。本发明还提供至少一种以本发明所述化合物作为光引发剂的光固化组合物。
本发明所提供的含二苯甲酮基团的大分子光引发剂为结构式1所示化合物:
结构式1
其中:n为1-6的整数;
R1代表氢原子、甲基或者乙基,并在n大于1是,R1所代表的基团或者原子彼此可以相同或不同;
Y代表式-[O(CHR2CHR3)a]x-,-[O(CH2)bCO]x-,或-[O(CH2)bCO](x-1)-[O(CHR2CHR3)a]-,其中:
R2和R3之一代表氢原子,而另一个则代表氢原子、甲基或乙基;a为1-2的整数;b为4-5的整数;x为1-10的整数;
Q为烷氧基或2-6元多羟基化合物去掉羟基氢后的残基;和
m为大于1但不大于Q中所含去掉羟基氢后的残基数。
这些化合物适合在紫外光固化涂料组合物,包括清漆和印刷油墨中使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光固化组合物,其中包括:
(a)至少一种结构式(1)所示的化合物,与
(b)至少一种可进行自由基聚合的烯键式不饱和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中,我们优选n为1,R1为氢原子者。
或者当n为2-6的整数时,选择一个R1为氢原子、甲基或乙基,其他R1代表氢原子者。
特别优选m是2,且x是3-10整数的化合物。
在本发明所述化合物中,我们优选Y代表式-[O(CHR2CHR3)a]x-的基团,其中a为1-2的整数,x是从3-10的整数;更优选Y代表式-[OCH2CH2]x-,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英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英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124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镁法脱硫副产物回收工艺
- 下一篇:一种吡唑醚菌酯水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





